婴儿的专注是自发的。
凝视一只小鸟的婴儿,是不容易被我们打扰的。一个致力于玩具火车的儿童,也是不容易被转移的。当孩子们听不进去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我们可能说的不是时候。因为,当下他的工作,是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的工作。对于儿童,专注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
如果有一天,一个长大了的成年人失去了专注的品质,那么,那是他成长环境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成年人,有点悲哀。但是某一天,发生了某件事,他的专注很可能被重新唤醒,一个人身上与生俱来的东西,只可能潜伏或者压抑,是不可能消失的。
但是,专心就完全不同了。
专心是需要培养的。因为专注而影响专心的例子,在儿童的身上,比比皆是。吃饭是需要专心的,拉臭是需要专心的,刷牙也是需要专心的。。。但是,儿童在做着这些事情的时候,很可能被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吸引走,他们不是故意的,而是由于发自内心的喜欢,而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专注了。但是,当前的事情就放下了,因为他们还不能深刻的理解刷牙的重要性,吃饭要善始善终的好处,拉臭的同时不能玩玩具的意义。
因为他们是儿童,所以这些事情,我们要给他们讲。讲明白之后,我们还要帮助他们执行。这个执行的过程,就是帮助他们养成习惯的过程。
习惯的养成很困难,也很长久,但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我们的坚持,才能换来他们的专心。
比如吃饭。嘎嘎在家吃饭的时候,我们要求他必须和幼儿园一样,做好小板凳,专心的,从始至终的吃。但是,经常是吃着吃着,嘎嘎就谈笑风生(其实说自言自语更合适),不知所以了,然后,就离开座位,转移给玩具了。这时候,我会语言提醒几次,如果还不好好吃,我就拿走饭菜。不用多,拿走几次就足够了,足以让他意识到专心吃饭的必须。只不过这个阶段的嘎嘎,还是需要我一直陪着他吃,不是喂,是不离开,在他旁边,看着他吃完。
比如拉臭。嘎嘎拉臭的时候,是不许拿任何玩具的,拉臭就是拉臭。我给他讲:你在拉臭的时候,如果干别的,你的脑子就不知道你在拉臭,那时间长了,你的大脑就会忽略你拉臭这件事。如果一件事情不受重视,那结果,一定是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拉不好臭臭时间久了也是会生病的。不专心做事情,结果很简单,就是不可能做好事情。
再比如刷牙。嘎嘎最近喜欢自己刷牙,但是自己刷的时候很会分神,弄个水龙头杯子什么的就玩上了,或者转移到别处。这个时候,我就给他刷,让刷牙继续。如果他再不好好配合,惩罚就是,刷完牙连一小会儿都不能玩了,直接睡觉。所以,刷牙耽误的时间,都会算在自己的头上,他最近很知道时间有限这个事实,所以,他会选择快点刷,专心的刷。
当然,所有的一切,说到必须做到,是前提。
。。。
。。。
很多事情,如果想要孩子专心的做,是需要大人从始至终的配合的。
孩子小时候,是生理需要,大人要随时满足,饿了要给奶吃,困了要哄着睡,不会走路要抱着。
孩子长大了,是习惯的培养,需要大人随时的配合,吃饭、穿衣、做事。现在配合了,以后会省力,而且早养成这类习惯,会有助于其他更多习惯的培养。
都是需要耗费精力的,这里做不好,下一个跟头也是自己栽,而且可能会栽的更重。
陪伴是一种深深的责任。既然是责任,就要从始至终,有计划,有目标的完成好。
好的习惯养成了,受益终生,而且,在我们帮他们养成习惯的过程中。
他们会慢慢意识到更重要的东西:为什么要养成这种习惯?比如专心。
为什么专心,比专心本身,更重要。
这,就不是教的了,那要看孩子的悟性了。
如果有一天他悟到了,他就真的长大了。
等到那时,我也才会真的理解。
什么叫教的目的:就是有一天,可以不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