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的时候,给中外运的项目做咨询,到了南通,照例大家喝酒聊天,喝的是黄酒,古越龙山。
几杯老酒下肚,聊起南通公司的办公室主任,居然不抽烟不喝酒,这样的办公室主任真是稀罕。办公室主任笑了笑,挥了挥手腕让我们看腕上的佛珠。哈哈,这可更是稀罕,党的干部很少主动昭示自己的信仰的。要不然,为什么中国的佛教传到现在禅宗是主流,因为禅宗最隐蔽,根本不显山不露水。
于是大家的话题都转到了这方面来,刚才还杯觥交错,充满酒肉与世俗的宴席的格调仿佛得到了提升。
就在这个时候,南通公司的白总在主宾席转过头来认真的看着我,提了一个问题:“肖,据我所知,佛教很多时候都在说空,这个空是什么意思?怎么解释?”白总问出这个问题后,酒席顿时安静了下来,我一时语塞,一肚子的话不知道从何说起。在脑子里倒腾了半天,也理不出清晰的思路和表达,半天,说了一句:“这个话题说起来没有两三个小时说不清楚。”
大家对我这个回答颇为失望,转为各自谈天说地,宴席恢复了一开始的热闹,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对于空,究竟应该如何解释?确切的说,应该如何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述清楚?
不久后,我从方立天的《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找到这样下述一段话,当即拍腿大呼“精辟!!!”,这里摘录如下,入门者读之有望开窍,修行者读之境界不退。
佛教哲学的核心性范畴“空”,就有二空、三空、四空、六空、七空、十空、十一空、十二空、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十九空、二十空等多种说法,如何界定“空”的意义,实在并非易事。笔者经过多年反复的体会与思考,认为佛教讲的“空”有多层次的意义,并用现代的表述方法就其主要意义概括为四层:
第一,空性。从存在论上说,一切由原因条件构成的存在都是无自性、无实体的,其实质是性空。
第二,空理。从认识论上说,“空”反映了一切由原因、条件构成的存在的本质,空是真理,认识空理,就是认识了存在的真实本质,把握了佛教的根本真理。
第三,空境。从境界论上说,修持者体悟空性,契合空理,也就进入了生命的澄明之境——空境。在一些佛教学者来看,空境就是佛教的最高境界。
第四,空观。从方法论上讲,“空”既然是万有的本性,宇宙的真理,生命的澄明境界,也就应转化为一种修持方法——空观,要求观空的实相,不把存在和见解执为实有。
关于“空”的这四种界说,大体上表述了中国佛教学者在不同语境中使用这一概念的多重意义。
如果对佛学有所研究,从方老分析的四个层面展开来思考,是可以将“空”理解透的。Miles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