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唤头”的“黑脸大个”

(2009-12-16 09:55:11)
标签:

唤头

剃头

响器

黑脸大个

杂谈

    啥叫“唤头”?许多年轻人都不知道“唤头”是啥物件。有些四五十岁的人,也不见得明白。你说透了,他方恍然大悟,单讲“唤头”,他也是一头雾水。其实,这物件四十岁以上的人都见过,就是走街串巷的剃头匠手中的响器。

    这物件还是国外传过来的,到底是出自哪里,没有研究透彻。反正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消失之前,存在了至少也有百十年。

    去年,有一次聊起如今年轻人的发式,大弟和我说,他从记事时起最讨厌的就是剪头,所以连剪头的家什看着也心烦,偏偏那时胡同里每天又都有吵人的“唤头”声。

    “唤头”是俗名,如果以物理学来命名,应该叫“音叉”。走街串巷的剃头匠左手执音叉,右手持铁棍从音叉中掠过,便发出“嗫”……的一声,余音悠长而久远,市民们便都知道是剪头的来了。

    我的大弟从幼年起特别怕剪头!首先是规规矩矩要坐上十几分钟,那可真难耐!十几分钟,若在平时玩起来一眨眼就过去,可往椅子上一坐,围上理发的苫单,马上就坐如针毡,分秒难耐。然后是理发的推子只要一挨上头皮(可能是推子曾夹过头发)马上就有一根一根拔头发的恐惧,立刻就大叫起来。大人只好连哄带吓的,等到理完发,大弟也就鼻涕眼泪的没孩子样了,所以六、七岁之前大弟的理发便成了家里的一大难事。

    只要“黑脸大个”一来,这剪头也就不是难事了。不知哪一次,随着唤头声,家里请进来一位年轻的剃头匠:满脸的稚气未褪,微黑的脸膛,怕还没有二十岁。个头不矮,一身的中式裤褂,褂子的袖口挽起,露出雪白的袖头。礼服呢面的皮底布鞋,白袜套。浑身上下透着干练。这师傅一进门就带着满脸的和气,拿老人们的话说叫“联人儿”。剪头师傅的职业特点是“见多识广”,其实,他们的见识也大都是走家串户听来的。所以一般的剪头师傅一进门就和大人聊上,以至卖弄自己是从过师的手艺人,讲一套什么“僧前、道后、俗两边”的剃头经,以求给主顾们留个师出名门的好印象。这“黑脸大个”却不卖弄嘴皮子,见理发的主儿是个五六岁的小孩,且面带不悦,先是从兜里掏出一个冰猴(陀螺)在地上转起来,哄得孩子意趣盎然,再魔术似的弄出一块糖来,三下五除二的,就唬得孩子顺顺当当地坐下剪头了。黑脸大个就凭着这两下,也获得了大弟的钟爱,以后,一说剪头就必找“黑脸大个”,这个名号也就从大弟创始,并在我家流通起来了。从此“黑脸大个”在我家给我们兄弟三人理发有两三年,但这都是1956年以前的事了。

    大约是1958年前后不知为啥,就再也没见“黑脸大个”,这时大弟也有十岁了,当然理发也不会再哭了,可他还是时常无来由地问起“黑脸大个”哪儿去了?不知又过了几个月,也许是一年半载的,一个星期天爸爸从街上回来,进屋就说,“可碰见‘黑脸大个‘了,到了一家合营理发店。”这家理发店离我家很远,我和大弟当天还跑了去,当然他不会认识我们,但我们依然感觉很亲切。以后我们又专程去过两趟,后来便没有再去。

    到了九十年代初,一天我在本市的电视新闻里突然看见了一个熟悉的面孔,而且恰好又是在母亲家,大弟也在,我吃惊地喊“黑脸大个”!他仍是笑容可掬的面容,只是分明老了,细想他也该是年过六旬的老人了。“黑脸大个”穿着笔挺的西装,系着大红的领带,温文尔雅地接待着大会的代表,又不像是年过花甲的老人。母亲、大弟也都吃惊地仔细辨认着,确实是“黑脸大个”。他现在是市里有名的一家大型服务企业的总经理了。

    回想起他三十多年前的点点滴滴,我们都认为他应该有、也会有这样的前途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二 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