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雅

(2008-07-31 12:49:11)
标签:

文化

分类: 杂感

说雅

 

    中国古代诗歌有《大雅》与《小雅》,音乐有雅乐,辞典有《尔雅》。而在传统的知识群体里又有文人雅士之类。说一个人所做之事,所说之话不能面向广大观众,则称之为“不登大雅之堂”。而称一个人很有文化教养,风度可人,则美其名曰“优雅”。清代大哲学家方以智著有《通雅》一书,折衷音义,考释名物,以求对经典的透彻的理解,成为开乾嘉学派先河的代表人物之一。《通雅》一书,实可以说是通向雅言雅意之途径。由此可见,“尚雅”是中国文化的悠久传统。

    然则何谓“雅”呢?雅与不雅,即俗的区别又何在呢?《辞源》中释 “雅”有多重意思,其中与我们所说的优雅的生存相关的义项则有:第一,“雅”有正确,规范之意;第二,“雅”有高尚、文明之意;第三,“雅”有美好之意。依此三项之意,我们可以明白雅与俗的区别:第一,俗就是不符合占统治地位、主流文明价值范式的行为与观念。第二,俗就是低俗的,地方性的习惯与行为方式和艺术形式等。第三,俗就是简陋的,缺乏文化历史感和不具有更高的普遍性的美感及其行为与形式等。

    然而,雅与俗的区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孔子曾说:“礼失而求诸野。”其实,雅与俗也是辩证的、历史的范畴。所谓古之雅,今之俗。而今之俗,很有可能乃明日之雅。仅以我们时代的事例来看,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相对七十年代的充满革命豪情的歌曲而言,简直是俗不可耐!完全是一副小资的情调。可相对于21世纪的流行歌曲而言,其词其曲皆雅得令人羞涩。看看现在流行的刀郎《情人》一曲,那表情之直率与坦露,且毫不掩饰情中之性,与冯梦龙搜集的山歌俚巷之曲相比,毫不逊色:“你是我的情人,像玫瑰花一样的女人,用你那火火的嘴唇,让我在午夜里无尽的销魂。你是我的情人,像白鸽花一样的清纯。用你那淡淡的体温,抚平我心中那多情的伤痕。”而八十年代流行的《小芳》则是:“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的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 两相比较,后者在前者面前简直是缅腆的小伙子遇见了老辣的情场高手。说不定,再过十年,刀郎的《情人》又雅得令人酸齿了。因此,我们不必太在意雅与俗之间的区别。中国人对艺术的最高评价是:雅俗共赏。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太雅,其结果是“高处不胜寒”!所以,中国人追求的还是一种中庸之道:大俗大雅,大雅大俗!像杨柳青年画表达的“年年有鱼(余)”,福禄寿,子孙满堂等主题,皆为民间所喜闻乐见,长盛不衰。这便是大俗大雅之铁证。

    如果再稍微放宽一下眼界,我们就可以看到,“雅”其实际也不只是中国文人追求的生存目标。凡所有有教养的民族都有自己重雅尚雅的传统。英语中的Gentlmen,翻译成汉语,其实可以译成“雅人”。只是出于近代翻译语言习惯,现代的中国人们一律将Gentlmen译作绅士了。当然,在英语的“雅人”(Gentlmen)概念里,其具体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中的文人雅士不尽相同。其典型表现之一就是,Gentlmen在公开场合对女士的高度尊重,这在中国传统的文人雅士中无论如何是做不到的。但中国传统的文人雅士也是有怜香惜玉之情的,然则多半是在闺房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马克斯·舍勒批评现代工商社会的粗鄙,忽视“雅人”价值的观点,对于我们追求现代社会里优雅的生存方式颇有启示意义。舍勒认为,那些工商业巨子们用功利的目标取代了人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传统社会的“雅人”在现代工商业社会里失去了往日的光环与价值。他这种崇尚“古雅”的价值心态,虽然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广大平民所要求的普遍的优雅生存状态。但这种批评中所隐含的对文化教养的肯定,则是我们必须要认真吸取的思想内核。从舍勒对现代工商社会粗鄙性的批评中,我们似乎更应该重视“雅”之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人性的丰富性内容而不只是一般的外表的生存形式和浅表层次的幸福。

    因此,雅最好是真雅。否则就有附庸风雅之讥。像清代扬州的大盐商们为了显示自己有文化品位,家里总要有几幅旧的字画,或者是当世公卿名士之书画,否则就被视作是暴发户,就是俗。像盐商们的这种行为与心态就是附庸风雅。

    当然,雅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优美的自然环境,整洁的家居氛围等。但我还是欣赏郑板桥的雅俗观。他曾对自己以书画之技谋生的方式作了如此的评述:读书作画是雅事也是俗事。大丈夫当立功天地,滋养生民,方才是真正的雅事。因此,真正的优雅生存,决不仅是知识人士在茶坊里品茗论道,蔑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与劳作方式,而是用每个人生命之血书写历史,创造历史,使更多的人拥有更高的生活品质。这才是现代社会的史诗!这才是用生命谱写的现代《大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