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中国人际信任的传统资源(三)

(2006-09-09 23:07:50)

不过,信虽然重要,但仍然受制于更高的价值规范——义。正是从这一角度说,孔子说:“君子贞而不谅”(《卫灵公》第十五)后来,孟子亦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离娄》下)这正如现代社会一样,人际诚信不能违背法律。再者,信也不能仅凭质朴的道德情感行事,以哥儿们义气行事,必须要价值理性作基础。故孔子说:“信而不学,其蔽也贼。”(《阳货》第十七)又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泰伯》第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第十五)当子张向孔子请教“崇德、辨惑”的问题时,孔子说:“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颜渊》第十二)而孔子的弟子有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学而》第一)这些均强调了信与义的关系,而这正是传统人际信任如何向现代人际信任转化的关键之一,因为现代人际信任是建立在法律,道德的普遍原则之上,不只是传统熟人社会性里一种基于习俗基础上的人际信任。

2、“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论信任及建立信任之方法:相对于孔子而言,老子主要讨论了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信任关系。他认为,如果一个社会中的成员之间缺乏诚信,那首先是因为统治者做出了令人民不相信的事情,故老子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1]因此,统治者应该慎重发号施令,不要言而无信。故老子说:“悠兮其贵言。”[2]老子曾经说:“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3]这其实是讲,统治者若与民有信,即使国家、百姓的贮财之门、之箱没有上锁,没有绳索捆绑,亦不会有人能打开。

老子把信与道结合起来,认为“道”之中就有信。这样就使“信”获得了哲学本体论的支持。这与孔子将“信”放在“义”的规范之下十分的不同。如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恐恍惚……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4]与孔子肯定礼义制度对信的约束不同,老子反而批评人为的礼制使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与信任变得淡薄了。所以他从道德的角度看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乃是一个退化的过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5]为了消除礼制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老子力图泯灭人与人间的差异,提出了“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6]这当然是一种比孔子思想更为浪漫的、不切实际的想法。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朦胧的合理思想,即力求以诚信的态度对待任何人,暗含一种平等的和人道的思想,力求使诚信成为一种普遍人际交往规范。

与孔子不同,老子还注意到信任、诚信与语言的关系,他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7]这句话可以从两个方面讲,一般意义上的漂亮语言往往是不可信的,正如今日商业社会的某些广告词一样。而那些是实话的批评性语言,往往是不中听的。第二是从老子哲学中言的主要意思——政令角度看,当时统治者说得动听的政令一般是不可信的。而那些质朴可信的政令又不那么中听、优美。




[1] 楼宇烈校释王弼本《老子》第十七章。下所引老子文本皆同。此句在王本《老子》中第二十三章重出。

[2]王弼本《老子》第十七章。

[3]王弼本《老子》第二十七章。

[4]王弼本《老子》第二十一章。

[5]王弼本《老子》第三十八章。

[6]王弼本《老子》第四十九章。

[7]王弼本《老子》第八十一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