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古城城市扩张机会运营成本国际性大城市杂谈 |
分类: 地产札记 |
他山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钱钟书写《围城》时,他一定没想到,现代人的置业观念,也有浓郁的“围城”情结。以当代的国际性大城市纽约、伦敦为例,早期的城市中心区域,往往是被超级富豪和大公司占领的,他们在此办公和生活,但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的运营成本不断的增加,使这些富人和大公司逐渐搬到城市近郊、卫星城,或小镇。富豪和大公司遭遇“围城”,逃到了城外。
把本文与《城市扩张机会》相关联,那么,“城里”对应的是“老城区”。 如果仅用钱先生的“无奈”两个字来概括现代城市人从“城里”到“城外”置业的生活现实,已经不够全面。再来看我们中国的城市,城市的扩张、扩容。在“建设”和“保护”旗帜下的整改、整容,使不少“城里人”正往城外置业。“城里”的高地价、高房价、高房租、高消费、高容积率等众多“高高在上”的原因,不得不让现代的城市人在置业问题上遭遇“围城”,无法回避。我想,现代人置业遭遇“围城”,大概如下三个原因:
一是保护老城的需要。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来说,“城里”的人搬出来,到“城外”置业,更多的处于保护老城的需要。近代的抗战和现代的文革,炮弹与暴力,已经让我们的古城所剩无几。而在现在新一轮城市扩张中,不少建筑和故迹惨遭破坏,所以,我们城市残存的历史文脉和建筑显得弥足尊贵。把古城还给历史,把古城留给旅游产业,就是对现在城市建设的贡献。桂林不少搬出“城里”,到城乡交接部置业的人的行为体现的是市民对城市的责任,和市民高尚的觉悟。
二是生活成本的使然。前面我们谈到城市的运营成本,以国际化大城市纽约、伦敦为例进行了说明。城市在扩张过程中,增加了大公司在“城里”的运营成本,所以,一批富豪和大公司投资和置业遭遇“围城”,搬到了生产和管理成本相对低廉的城外。同样,以这些大公司相关联的经理人和合作伙伴,也“被”遭遇“围城”。房价、物价等生活成本的上涨与并不房价物价一起上涨的工资,不得不让城市的中产阶级遭遇置业“围城”。一些工作在“城里”的白领甚至有“冲出围城,发现幸福”的感觉。
三、生活方式的选择。还有一种置业“围城”,是人才的择业观也日趋多元化的必然结果。如果把一线城市比作“城里”, 一些白领移居其他二三线城市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城里”快节奏的工作与高压力的生活,使他们身心俱疲,找幸福的方向,而城乡交接部之类的地段或具备“城外”特征的二三线城市,给予他们的是一种轻松的,有幸福感的生活方式。我想,这是当今置业者产生“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