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手可及的“海派文化”
(2011-05-09 14:42:32)
标签:
杂谈 |
分类: 地产札记 |
触手可及的“海派文化”
——关于“海派文化”物质与精神上的想象
他山
近日与一位台湾朋友喝茶,几杯润喉之后,我们不自觉地聊到由一位台湾开发商开发的具有“海派文化”特征的楼盘。光是“精工制造”的产品就可以冠上“海派文化”的标签?我在《“台湾制造”的魅力在哪里?》里,讲完iPhone走向市场的故事,接下来砍“海派文化”与某些产品的关系,一定有人会拿着该产品质问我,这就是你所谓的“海派文化”及其产物?
被追捧和媚俗的“海派文化”
我认为,“海派文化”不是一座简单的“先生,您好!”一句口号能传达,也不是“台湾花园”、“鸿海机器”、 iPhone这种具象的物质符号所能表达清楚的,它具有博大的精神内涵。无论是跟“海派文化”能关联起来的产品的口号,还是从iPhone体验店感受到的产品真实的“精工制造”,它只是跟“海派文化”相关联的产品特质和属性而已,并不能代表“海派文化”的全部。
这几年,中国许多大中城市风靡“海派文化”,如“海归”,它只是“海派文化”的符号之一,受外来和尚好念经思想的影响,有人就把它当做一种时尚去追捧和媚俗,如有些政府给“海归”都有许多创业优惠政策,高薪引进“海归”人才等,其实,这间接强调了“海派文化”的“高贵与尊崇”。还有一个营销案例也值得一提,四年前,深圳市位于南山区的等几个目标客户盯准“海归”的几个楼盘,在营销中强调“海归创业园”、“南硅谷”等等跟“海派文化”相关联的衍生概念,在楼盘销售中被广泛贩卖,从楼盘销售的结果来看,取得不错的业绩,这不能不说是利用“海派文化”在房地产营销中的成功案例。
“海派文化”是一种杂交
一线城市,像深圳,把具有美国、澳洲留学或工作背景的人,从海外带回来的文化习惯、生活习惯、工作习惯等,一并归纳到“海派文化”里了。从“海归”到“海带”,从“海带”再到职场上的“白骨精”,如去年畅销的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及有来由才女徐静蕾塑造的女主角形象,我认为都是被“海派文化”浸泡的结果。而我到内地一些城市来停留或工作,与当地人,探讨同样的话题,当地人宁愿把我们这些在海边城市工作、生活过的一些行为方式也并到“海派文化”里来了。总而言之,“海派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融形成的,它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文化的杂交”。
这位台湾朋友补充说:台湾文化也是一种“杂交”过的文化,六十多年前,日本人殖民台湾,东洋文化在这里泛滥,国民党退守台湾后,这些在大陆土生土长的军人,又把大陆文化带到台湾,再与台湾本地文化、东洋文化,包括近二十年来,从台湾到美国去的一拨青年,学成归台,又把美国的创业精神和硅谷的一些理念带到台湾。如新竹科技园,有人把它喻为美国加州的硅谷,作为“海派文化”在台湾科技和产业界生根发芽的标签之一;台北的101大厦,从设计到施工,沿用了很多西方建筑的设计理念和科学技术,它耸立起来之后,也有文化学者把这个“台湾的高度”理解为以台湾建筑形态的“海派文化”表现。
“海派文化”的经典与桂林有关
谈到“大陆文化”与“台湾本土文化”、“东洋文化”和“西洋文化”融合形成的“海派文化”。这么多种地域的文化在台湾碰撞和交融,使“台湾文化”具备更强的“海派文化”的特征,台湾特征的“海派文化”应该是东太平洋与西太平洋两种习俗和生活习惯交融的产物。我到桂林的榕湖宾馆之后,发现“海派文化”的经典与桂林有关,这个集以上五种“文化”于一身的“海派文化”的代表人物——当代著名小说家白先勇先生,榕湖宾馆的原址是他对童年魂系梦绕的地方。
白先勇先生是前国民党将军白崇禧的第五个儿子,1937年7月11日出生于桂林,1949年后随父迁居台湾,这年他12岁,25岁他又去美国留学,在他发表的许多小说中,桂林米粉、碗儿糕、马蹄糕是他虚构人物的生活中重要的元素,这些来自桂林街坊邻里的耳熟能详的东西,以“现代派”小说的叙述方式表达出来,在台湾本土的文学杂志率先发表,这种通过“海派文化”的代表小说来表现桂林城市历史记忆的行为模式,难道不是五种文化交融的“海派文化”的经典之作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