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归“山居岁月”,告别“精神苦旅”!

(2010-12-09 00:04:08)
标签:

余秋雨

深圳

山居岁月

房地产大亨

宋体

杂谈

分类: 他山遗梦

他山

                                            

来座山,早晚的事!进梅林关,就能看见这个巨幅广告耸立在关口几条快速干道交汇处的制高点。我当时想,这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句看似平常的广告语后面或许隐藏着一段美妙的山居岁月。

 

山居岁月让我想起7年前万科在通往盐田的梧桐山隧道口路旁树立的一句广告语:山里长出的房子。这是我对“文科”万科第一次理解,山居的浪漫主义情怀油然而生。在隧道不远处依山的地上,万科让山里长出了许多房子,现在的东海岸当然是与山海自然结合的最好的小区之一,他的价值无不依托于万科无数次营造的文化活动。

 

我当时想,万科的章晓任那批人,花那么多钱搞双年展,真不如搞几个文化人弄一本沉甸甸的《山居岁月》出来,那或许能给一批城市的白骨精找到一种回归的方向,不至于被城市成长带来的局促和压抑给迷失了!东海岸在后来的销售中,不再“卖山”,而是“卖海”了,作品中“海”的元素太多了,所以以后的“山居”类住宅中,很少有人再以东海岸为例提及“山里长出的房子”了。

 

后来,我到北京特意去看了潘石屹搞的“长城脚下的公社”,我认为,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山居”作品,如果说,东海岸是“山居”作品中一句平淡的语言,那么“长城脚下的公社”则是一个被刻意“文化”的符号。有长城这个巨大的文化符号放在其头顶,所有的文化装饰都是多余。深圳的“来座山,早晚的事”,我认为,只不过是将“山居”的文化内涵还原到“养生、休闲”本身,没强加太多文化符号,显得有些清淡。

 

十年前,我曾非常认真地读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当时对山居的理解,仅限于山边的草庐,就是“远山寒山诗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那种,那种采菊东篱下的意境虽然有些遥远,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山居”的向往。我一边读,我一边想,在上海这么一个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这种工作环境,怎么能将历史的长河写得熠熠生辉呢?读到“后记”,才知道,这些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精神归宿的思考是在一处山居的寓所完成的。

 

“山居”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被余秋雨用《文化苦旅》巧妙地建立起来了。他抛开现代城市中激烈的竞争、生存的压力、物欲的膨胀的现实,将被焦虑、毛躁、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的现代城市中人带到了历史与文化的河流。这是“山居”对一个城市的贡献,至少它产生的文化现象让一群在精神的戈壁上苦旅的现代人望见了绿洲。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古人还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所以,只要我所到之地,我一般都要安排去登山。我是山的粉丝,到安徽必去黄山,到陕西则要登华山,去山西则上五台山。在长沙生活几年,爬岳麓山,多的时候一周上去两三次。岳麓山上看万山红遍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是,这座山能在凄风冷雨的夜晚点燃我指点江山的豪情。

 

回到深圳,在梧桐山下,我顺利完成长篇小说《房地产大亨》的第一部,本书在当当网登上财经类小说销售榜的前十名,我得感谢这座山,它让我宁静下来,心平气和地梳理深圳房地产发展二十多年来的心酸故事,我努力用一个城市成长的往事,来增加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沧桑。从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到我的《房地产大亨》,我觉得,都是“山居”的结果,我对山的感情,对山的感悟不是用“来座山,早晚的事”一句话能表达清楚的。

 

相关阅读:

日记:生活 [2007年08月26日]

 边城,插肩而过的感伤 【地理日记】重上橘子洲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