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那么多的人执着于痛苦!

(2008-04-14 09:14:25)
标签:

文化

分类: 爱@姿态
    参加了立品图书主办的为期3天的“爱在我家”工作坊。感谢立品负责人黄明雨先生,邀请我体验海这次灵格家庭系统排列工作坊。如今我读的书,基本都是立品推出的,我个人认为他们在做一件很伟大的事情有那么多的人执着于痛苦!
 
    海灵格的2本书《谁在我家》,《爱的秩序》我都有,尤其《谁在我家》的确带给我很多新的发现。比如他强调我们都活在关系之中,而关系的成功与否与三个因素有关:链接(建立关系》、平衡(给予与得到之间的平衡)、秩序(爱的流动是有一定秩序的,比如配偶之间的爱具有优先权)。
 
     海灵格的工作方法是用心理剧的方式将当事人的家庭排列出来:即用代表(在场的人)扮演当事人的亲人,一旦代表进入角色,其间互动所产生的能量,就开始被激活。
    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演员不好当,而参加工作坊之后,发现每个人都是好演员。原来进入情境之中,演员之间就能过产生互动,你不自觉地就扮演起了角色人物。下面问过几个代表,他们一致认为他们在表演别人,跟自己毫无关系,所以一旦结束,即使哭的再凶也能立刻跳脱出来。
 
    说实在的,工作坊第一天,结束时我的感觉是震撼!

尤其是导师在好几个案列中,都强调处理“堕胎”事件——即每个女人都要面对曾经流产的孩子!

当时我问:为什么这些本来没有在女人内心留下伤痛的事情,需要再次拿出来面对?是否有必要处理流产的孩子?

导师解释说:要不你来试一试?

他的意思是让我上去排列一下(排列一下的意思就是,找人扮演你流产过的孩子,你面对他们,对他们说一些导师教给你的话)。当然我没有上去做这个排列。我说:任何一件事情都经不起放大,本来没有影响我们的事情或者说至少表面上没有留下痕迹的伤痛,我们拿出来专注于它,那么是否有放大痛苦的嫌疑? 

 

第二天的感觉是想逃。当结束一天的活动走到太阳底下的时候,我感觉终于活过来了。当时决定最后一天不去了,但是考虑到活动有言在先,参加者要有始有终。

 

第三天结束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有无力感,被忧伤愤怒主宰着。

前两天尽管多次眼里噙满眼泪,但是没有失控,但是最后一天,当排到那对有一个自闭症孩子夫妻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了。这是3天中真正被震撼动案例。

 

昨天结束后,我一直沉静在一种伤痛中,我不知道这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但是我知道这三天,我完全与世界隔绝,而沉静在一个小范围的伤痛中。我们在一个宾馆的大厅里,虽然外面的阳光很好很温暖,花开无数,但是在那个大厅里,有一群人沉静在自己的问题中而不能自拔。

他们在相互帮助还是在相互揭露伤疤?

我不知道,这种治疗能帮助多少人,是发泄一下情绪还是解决了问题的症结?但是有一点很明显,那就是家庭系统排列把不幸更多的归结于家族以及家庭环境,仿佛个人是家庭的牺牲品,承载了很多家庭、上辈人的伤痛。这样把问题归结于外因的做法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当时人的自责和内疚,但是会不会也减去了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呢?

 

在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再想,痛苦为什么要被放大?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执着于痛苦?

   我想如果把任何一个人拉出来,寻找她的人生之痛,那么就像我们给痛苦一个特写镜头,痛苦的汁液会浸满我们。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家族链条上的一环,但是一句话说的好,命天定,运可改!

几天的学习中,我发现2个问题:

一就是,太多的人执着于痛苦。他们愿意去翻找那些令他们痛苦的事件和人,让自己在伤痛中而不再成长!

二就是,很多女人不想长大。衡量是否长大的重要一条就是:承担,而不是一旦发生问题就向他人、向外界问罪,而不是好好看看自己!

 
    以上是我的个人所见。 以下是网上的一篇文章。 
 
 
              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之我见
文章作者:张宝蕊  文章来源:中美精神心理研究所  发布会员:管理员  浏览指数:884  更新时间:2007-4-8

   受邀参加海林格家庭系统排列的示范工作坊,深感荣幸,因为我早就耳闻海林格的大名。首先,令我映象深刻的是海林格先生的大师风范。他的笃定自在,非普通的心理治疗家所能比拟的。没有深度的修养与内敛,是无法有这种沉静又自如的态度,尤其是他权威的语词表达,温和又摄人,令人自然的就会对他产生信服之心。
    海林格家庭系统排列,很像我在学习家庭历史所描绘的家庭树(family tree)的原理,只是,他将其“主体化”与“活动化”。一个人的家庭时代的背景,一旦活生生的展现时,就好像一个人的历史重新活过来,其间互动所产生的能量,就开始被激活。家庭成员,无论是活着的或是逝去的(包括胎儿),是已婚的或是离婚的,是同居的或是分居的,是亲生的或是领养的,他们之间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又会像真实的生活一样,重新的被触动。此时,海林格就会用心理剧的方式借着家庭排列,将当事人的家庭系统一一呈现在大家的面前。从这两天半(本来是三天,有半天我请假)的经验中,我看到了家庭系统排列对人们心灵所产生的悸动与震撼,是非常大的。只是,我有个疑问,在哭过,在愤怒过,在难过。。。。。之后,当事人是否就会从根本上成长了?治愈了?他是否有能力意识到现时家庭的状况,而防范于未然不再重导覆辙?
 
    私下,我访谈了几位参加过这种排列的当事人的感想。他们一致认为他们的心胸变得宽容了些,因为他们明白了自己一直所背负的内疚与自责,并不是与自己有直接的关系;他们愤怒的对象,如父母、兄弟、姐妹,也不是应该责备的对象。这一切都是家族中前几代所造成的影响。所以,排列完之后,内心舒坦很多。至成长或是治愈,似乎还没有太多的体会(这并不是定论,只是这几位的看法)。

    是的,这也是我的观察。这种系统的排列,基本上强调以当事人的问题,是受到前几代家族的影响,如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等,而且是有决定性。例如,在这次的展示中,有一个孩子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作治疗时,她的母亲与他在一起。海林格问他母亲一些问题之后,就很肯定的说,这个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来自于焦虑。焦虑什么呢?焦虑他的母亲会死亡,离他而去。等到海林格先生为孩子的母亲排列出他先生,也就是孩子的父亲家庭中数人死亡的事件之后,海林格就很坚定的对她说,这个孩子的注意力会恢复集中,因为她母亲的焦虑已经被处理。由于她不会再焦虑,因此,这个孩子也不会再焦虑。当然,我并没有追踪这个个案的后续,但是,我见到的这个孩子,无论是在排列前还是排列后,我并未觉得他的注意力有多么的不集中。只是看得出来,他很粘他的母亲。粘母亲的原因很多,如果是与系统有关,那么排列之后,是否会立刻见效呢?

    除了这个孩子之外,我还去找了几位刚刚做完排列的女士,但是,他们都拒绝交流。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在接受预约时,曾经签了一个协定,不与他人分享感受。我有一点不明白,为什么要他们签这个约呢?

    另一个现象也是我所不理解的,那就是,当一个当事人在排列完之后哭泣得很厉害时,依照我们心理辅导与治疗的原则,此时的陪伴是很重要的。但是,在这次的展示,就有一个这种情况出现,那就是,当下,海林格就宣布大家休息半小时。他也休息去了。那个当事人就一个人坐在那儿哭泣。由于我很关注他的情况,因此就观察了一阵子。他哭了好一会儿,然后很茫然的抬头看了大家一下,而后就离开了。 我很不理解这一点。因此,就去问海林格(平常他不接受问问题,也不互动。我之所以能够提问,因为是被邀请的客人。)他回答我说:“我不是治疗师。你说的‘支持陪伴’是治疗师的事。”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过程,我们不须要去帮助他,“帮助”反而会弄巧成拙的。当时,我立刻有另一个疑问,既然不是治疗,那么他们刚才在做什么呢?他不是治疗师,他是什么身份呢?我反而产生了困扰。另外,依我之见,海林格先生混肴了支持陪伴与帮助的概念;这二者并不是等同的。无论如何,他是此种排列系统的创始人,他有他的理念,我尊重他。

我的浅见
    海林格的这种排列法是很特别的,它强调了心理治疗上对过去事情的“再经验”、“原谅”、“接纳”,并且主张与过去“修好”,他符合了整合原则;另外,在系统的排列中,将当事人的家庭,特别是当事人本身的消极能量,提升到积极能量的“转化”规律,我并不怀疑它对人们的帮助。只是,有几点看法,在此就教海林格先生及学者专家们。

    1.海林格的权威性,让我想起了佛洛伊德。很多情形下,当被排列者回答他“不知道”的时候,他说:“你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而且,在好几种不同的情形下,他对个案是拒绝的,或是“强迫”他们接受他的说法及看法。当事人不能有任何违抗。在这点上,我又想起了荣格(Carl Jung)。荣格曾经说过,真正的分析专家不是心理分析师,而是当事人。我比较认同他的这种说法。藏传佛教的经典上,也有类似的说法。

    2.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如果所有问题的责任,都放在前人或前人所做的事件、死亡或是冲突上的话,它就成了另一种决定论了。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行为心理学向来主张环境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其实,任何决定论都否定了一个人的良心或自由意志,海氏的家庭系统排列,似乎也像行为主义那样,脱离不掉这种理念。

    3.每个人的最根本的问题,我认为与孤独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注意到人与人之间的支持与陪伴,是我很强调的。我对海林格所说的“个人过程”(personal process) 原则,本来没有太大的反对,但是,如果像我所见的那种情况---禁止他人的支持,我就觉得不太合适,毕竟,支持会让人觉得温暖;一个人时,特别是在痛苦的时候,就会使人觉得孤独无望。

    海林格家庭系统排列到底是不是一种治疗?我认为是的,虽然海林格本人不承认自己是治疗师,但是从这个过程看来,他的确是要帮助人们达到治疗的效果。现在我看到许多人学了一点这种技术,就大胆的替人进行排列。我觉得作这种排列的人,一定要非常的注意与小心,因为,整个过程是充满了强烈情绪与负向能量,如果没有充分与良好的训练,它对治疗者与当事人都会造成伤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望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