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腔隙状态
(2008-10-15 17:20:15)
-
关键词: 糖尿病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腔隙状态 血管供应区损害
轻度卒中
摘要:
糖尿病患者患脑血管病变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脑卒中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残废或死亡的重要原因,在我国,比西方国家更为严重。糖尿病性脑血管病与非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糖尿病性血管病中,主要为缺血性脑血管病,而脑出血较少。另一个特点是腔隙性脑梗死多见,且为多发性。临床表现常因反复出现的轻度卒中发作而呈现严重精神障碍、痴呆、假性球麻痹、双侧锥体束征、类帕金森综合征和尿便失禁等腔隙状态表现。致残率高,预后极差。所以及早发现,并有效控制糖尿病是本病治疗的关键。
糖尿病是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患脑血管病变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糖尿病血管病变与糖尿病本身的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有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常并发许多脏器损害,糖尿病血管病变非常广泛,大中小动脉和静脉均可累及。其中脑血管损害尤为多见。受累情况较心血管及其他部位血管更为多见。而脑卒中又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残废或死亡的重要原因。在我国,比西方国家更为严重。糖尿病性脑血管疾病与非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类型上差异无显著性,但在糖尿病性血管病中,主要为缺血性脑血管病,而脑出血较少。糖尿病性脑梗死以中小梗死和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为多见,临床表现常因反复出现的轻度卒中发作而呈现严重精神障碍、痴呆、假性球麻痹、双侧锥体束征、类帕金森综合征和尿便失禁等腔隙状态表现[1]。早在1965年Fisher就把“小而深的脑部梗死”定名为“腔隙性脑梗死”。腔隙状态(lacunes)系指脑深部小穿支动脉发生梗死而引起小缺血灶,继而在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小腔隙(cavity)
或小洞(hole)。随着腔隙的增多,患者就逐渐出现以痴呆为主的临床表现,而临床上常常把梗死灶<1.5
mm脑软化灶,临床表现为严重精神障碍甚至痴呆、假性球麻痹、类震颤麻痹和尿便失禁等称为腔隙状态。实际上笔者认为称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似乎更确切。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