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网:张教授,首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请您就目前我们国家在心脏起搏器、心脏再同步治疗以及埋藏式体内自动除颤器使用方面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请谈谈您的看法?
张澍教授:心脏起搏器在我们国家的使用已有比较长的时间,目前是在国际上得到公认的,有效而安全的心脏器械治疗方法。首先,在治疗心动过缓方面成效显著,疗效肯定,最具稳定性,是成熟的治疗方法;其次,在心力衰竭、心脏性猝死方面的应用也有较快的发展。
从心脏起搏器在我国的发展和使用情况来看,这门技术已经处于应用比较成熟、使用比较广泛的阶段,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对使用起搏器知识的掌握方面存在着不平衡、不统一。有的医院适应症掌握得不够准确,所选择的患者并不一定符合治疗指南中的规定。从使用数量上来看,我们国家使用的规模比起国外来也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关调查显示我国每一百万患者中使用率仅二十台左右,但是在欧美国家,每百万患者达到了五百台以上。此外,相对于其他治疗技术,这项技术使用和普及教育发展不均衡,包括对医生的教育,对患者知识的提高,都亟待我们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第二,全国各级医院心脏起搏器植入在技术水平上也存在着差距。目前,有的医院一年可能只能植入几台,而有的医院一年可能植入几百台,卫生部制定的标准对技术水准有严格的规定,技术力量薄弱的医院今后可能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而影响到该技术进一步开展和技术水平的进步,进而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如何能够使基层的医院得到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我认为可以采用培训和大医院带动小医院的方式,使基层医院有机会开展更多的手术。这也是我们长期以来愿望,也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否则对基层医院来讲,技术水平总停留在比较低的层面,得不到提高和发展,患者只能到大医院、大城市治疗。所以,我们不仅应该着眼于心脏起搏器技术的提高,更应该着眼于普及这项技术,我们的学术讨论也应该围绕着如何有利于推广这门技术来进行。使我们国家更多的患者能够通过安装起搏器来缓解疾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第三,心脏起搏器植入以后的管理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大型医院都很重视对心脏起搏器植入以后的管理工作。植入的起搏器工作非常精确,功能也很齐全,自动化的程度非常高,但是,如何把这些功能充分地利用起来,使它在减轻患者疾病痛苦的功能上发挥最大的作用,也是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应该看到的是,虽然心脏起搏器对于心脏病的患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但是,它的某些功能可能不是很符合患者的需要,不利于患者的自身生理功能的发挥。我们要通过随访程控、术后管理等一系列的流程,使仪器在安装后正常地、有效地发挥最佳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这方面我们医务工作者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不能把心脏起搏器植入以后就万事大吉,如不进行跟踪随访,不随时观察心脏起搏器给患者带来的各种反应,是不负责任的,对于心脏起搏器治疗技术的发展进步也是不利的。我们要高度注意器械治疗给病人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国家有这方面的报告,因此,对患者进行严密的追踪,进行长期的随访,是我们必须做好也有责任做好的一项工作。
体内埋藏式自动除颤器(ICD)和同步化治疗是目前心脏病治疗的两种主要的方法,可以解决患者由于心衰、心肌缺血引起的严重症状。这两种治疗方法在国外发展得非常快,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对心衰患者使用同步治疗可以明显地控制心衰,减轻患者的症状,明显地改善心功能,使心衰患者的死亡率下降。可以说,同步化治疗能够起到药物起不到的作用。ICD是能够有效预防猝死的唯一治疗手段,然而,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全国有六百万心衰患者,每年五十万左右可能发生心脏猝死,而使用同步化治疗的患者仅有五到六百人,使用体内埋藏式自动除颤器的不过六七百人,与患这两种疾病人群的总量比较起来使用率是极低的,这其中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是患者对这两种治疗方法的认识、认可不够,不知道它们的作用,不知道它们在疾病的治疗上能够发挥的巨大作用。
第二是可以开展这种技术的医院,掌握这种技术的医生数量有限,还局限在大城市和大医院。
第三是费用昂贵,我国很多患者都没有经济条件进行这些治疗。美国的人口只占中国人口的六分之一,但使用除颤器的人群远远高于我们国家。这和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和医疗体制有关,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但是,对这些新技术的认识不能因为使用范围狭小而不去投入精力研究和探讨,对于使用了ICD治疗的患者的管理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治疗管理的完善和进步需要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积累经验,坚定科研方向,加大科研力度。无论是起搏器,还是同步治疗、除颤器,我们都应该在国际上有拿得出手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心血管网:请您谈谈目前国际和国内对于介入治疗在治疗心脏性猝死和心衰的问题上有哪些最新的进展,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张澍教授:我们知道,任何心脏疾病都可能导致心衰,都有发生猝死的可能性,这两种是心脏疾病中最危重的状况,也是导致所有的心脏病最终死亡的两个最主要原因,如果我们只对原发性心脏病进行了治疗,而不对这两种危重状况进行有效的预防,对心脏病治疗的疗效就会大打折扣,一旦发生了心衰和猝死,可以说是前功尽弃,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
对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药物疗效非常差,几乎找不到能够阻止猝死发生的药物。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使用体内埋藏式自动除颤器(ICD)。这种治疗技术的使用,对于治疗心脏病和预防心脏猝死非常有效,是目前最先进的手段。但是,众所周知,在我们国家使用非常有限,前面已经讲过,这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是因为对它的认识不够,第二是费用昂贵。
国际上介入治疗的发展非常快,心肌梗死以后的室性心律失常采用介入治疗后的疗效已经得到证实,国外有许多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我们国内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与国外相比,目前我们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是我国科技攻关的一个项目,许多专家都投入了很大的努力。应该看到,在治疗心衰的问题上,在国内开展介入治疗以来,许多患者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我们的研究工作也慢慢地取得了许多进展。问题是介入治疗也是一种费用昂贵的治疗,使用面也比较狭小。在这方面,我国的大医院、大企业、大的学会应该积极做这方面的工作,使它在中国得到推广,使更多的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
心血管网:我们国家正在开展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培训基地的建设,它的建立对于我们国家心血管病的治疗和科研有什么积极意义?目前培训基地的建设是怎么样的状况,请谈谈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