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牛排
原“今日财经头条”
(6月15日)
[封面.观点]
陈真诚:货币政策还要掩耳盗铃吗?
6月12日,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灵女士公开称,“货币供应过多了,不是带来物价的上涨,就是带来资产价格的上涨”。事实上,这种现象在现实社会经济中早已存在。
毫无疑问,今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是史无前例地宽松,货币投放、信贷发放是空前的。但问题是,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6%,不及1-4月的10.5%,创2000年5月以来新低;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9%,增速也比1-4月份下降1.3个百分点。
这就是说,由于制度及多种因素影响,巨额而低廉的流动性并未足额地流向所需的实体企业,巨额而低廉的资金并没有多少流向实体经济领域,并没有足力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倒是拉升了物价,尤其是来资产价格。另一方面,由于股市低迷,也没能吸引多少资金注入资本市场。
这些资金,总得要找到去处。在对政府动机和政策等方面进行判断后,巨额的资金便流向了土地市场等房地产市场,以及民间借贷市场(这有流动性分配结构性导致的因素)。于是,出现了史上最凶猛的地王频出的现象以及民间金融抢眼的一幕,甚至有上市公司左手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右手通过资金市场投资理财。
事已至此,可金融监管部门一直在强调说货币政策是“稳健”!
现实是残酷的,货币政策偏宽松,市场流动性充沛,却并没有多少流向实体经济领域,而拉升了物价、资产价格,结果进一步挤压了实体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再投资能力,加大了老百姓生活成本,甚至或会形成恶性循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经济转型升级产生伤害。
如此之下,货币政策就不必继续掩耳盗铃地说是“稳健”了,而应正视现实,采取措施矫枉过正,调控物价、资产价格预期,为实体企业的经营成本降降压,为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减减压。
(“财经牛排”首发)
(仅供参考,不构成决策或商业依据,不构成对人或事评价的依据。欢迎转发分享。如欲阅读完整版“财经牛排”,欢迎关注出品“财经牛排”的微信公众平台“陈真诚(微信公众号:chenzhenchengopen)”。)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