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成都疫情起伏不定。2022年新生开始行课。在课程开始前,我特别给研究生新同学说了三句话。
第一,尽快进入专业状态。我知道有同学是因为对学术的热爱、对专业的热衷而走进今天的教室,但是,毋庸讳言,也有不少同学是为了改变原来的生活状态、为了减缓就业压力而走上考研之路。有不少同学过去的基础离现在的专业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我不希望像过去一样,有老师向我抱怨说,一年时间过去了,学生还没有进入专业的门槛。我希望大家在导师的带领下、用1--2个月,找到专业的感觉。首先要有培养对学术问题的兴趣,判断自己是否对学术真有兴趣,就看自己是否有过被问题困扰的“焦虑”是否有不同于教科书的看法。在不鼓励思考的年代,“批判性思维”更加稀有和珍贵;其次要问题导向集中一段时间强化经典文献的阅读,可以叫“强化阅读期”。1--2个月内,集中阅读3本学术专著、50篇学术文献(其中10篇外文);其三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加科研训练。不要怕“打扰”导师,你没有问题或不主动请教导师,导师一般不会有时间关注你。你的研究能力的提升程度与你提出问题的频度、深度以及科研工作的参与度成正比。
第二,广泛融入校园生活。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研究生进校初始,有几分热情,也有团队活动,但是在一年以后,有的同学甚至连导师都不知道他在哪里?不必急着打工挣钱,真正一旦工作了,再也没有校园的宁静和美好。校园时间的短暂,以至于你还没有准备好怎么过,它可能就结束了。要各位珍惜校园时光,广泛参与校园生活,包括自己组织的、学校组织的、科研学术型、社会公益型、团队交流型等各种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训练自己的策划、组织、交往、协同和有效参与水平。学习是主动把时光、资源转化为自身能力的过程,有价值的学习收获,往往并不在有限的上课时刻。而在思考、研读、组织、团队、实践、运动、活动以及校园多彩的生活之中。
第三,自主做好职业准备。研究生阶段可能是职业调整、规划和准备的最后阶段,认真做好更加长远的职业规划,在实践中弄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能够做什么?研究生需要在学校与社会的界面上作些活动、形成新的认知。更多地增进对社会发展和岗位需求的认识,特别是要以职位需求为中心而不是以个人才能为中心来寻找工作机会,要清楚某种岗位特点、技能要求和自己能力和素质的“匹配度”。有两类知识:见识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都是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对于理工科学生,可能需要增强见识性知识的训练;对于文科、管理类学生,可能需要增强技能性知识的训练。学校往往并不能完整提供两类知识的训练机会。因此,自主发展非常重要。希望每位同学今天做个5年规划,包括2年学习研究和进入职场的3年初步设计。虽然未来的发展总有一些不确定性,但是有强烈目标感的“生活”和漫无目的“活着”,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