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来不及检讨差不多两年的固执坚守和政策紊乱,甚至没有功夫去询问为何不能破除利益藩篱引进更加有效的mRNA疫苗为全民,特别是为老人们施打?“新十条”出台意味着我们突然回到全民抗疫的新的原点。大量数据表明,奥米克隆已经演变得与人类相对“友好”,大体上不必恐慌。但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家庭、个人等等,都需要对新的疫情波峰的到来即刻开启新的准备。
--- 对于职场中忙碌的个人,工作时间表可能随时都要发生变化,工作场景、出行方式都必须要有预案。还得警觉自己是否突然“感冒”,要有个人康复的行动计划。集体宿舍和办公公寓的管理者,需要对自己的员工和住客开辟可以用于隔离康复的专门房间,同学和同事之间的相互帮助要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共度难关的特定关系。
--- 对于每一个家庭,都需要增加点退烧药、止咳药等,已有的体温计等备而不用。可以买一个指尖血氧仪。万一感染,每天测测血氧,只要血氧不低于94,就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个小感冒,休息几天就好了。也需要一些家用试剂盒。需要在家里确定一个有独立卫生间的“隔离屋”,万一有家庭成员感染,方便给他照顾和康复。不具备居家隔离的,则需要有方舱或特定宾馆隔离的准备。家里有老人和小孩的,要非常详细拟定家庭保护方案,包括补充施打疫苗、基础疾病监测、社区报备、就医路线等。
--- 对于社区工作者,面临工作内容和工作形态的重大转型。一方面按照政府指令、街道部署调度资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根据辖区居民的实际需要展开工作。社区(小区)要有新的台帐,我们辖区有多少老人家庭?老人性别如何?是独居还是还有儿女照顾?施打疫苗情况如何?有哪几种基础疾病?平时如何就医?辖区内有多少托幼、上学的孩子?小区是否有救助帮扶的资源和条件?小区不仅要有隔阳措施,更要有网格化互助清单。
--- 医疗机构要迅速转入分诊治疗能力建设,保障正常就医秩序,建立轻症线上咨询、重症绿色通道制度。保护医务工作者,防止院内感染,避免医疗挤兑。通过社区,为家庭提供可以自测的检验试纸。
---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一贯正确。政府的工作失误,会是社会更多的成本付出。科学的事情,让科学家去做。新的抗疫形势下,政府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平衡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依靠科学模型尽量压低疫情峰值增速、给医疗机构留出时间。面对新形势,政府必须更加有效作为,根据人口、流动、Ro、Rt等确定有限干预条件下的传播规律,让社会减压,让民众安心,依据科学模型并适时修正,前瞻性(明年3月至8月)预测各地波峰状况和相应医疗准备。为公众提供简易科学的指南,确保最脆弱群体受到最小冲击。
11月26日,我曾经改写过成都武侯祠著名的一副对联,作为短文的结语:
“能为民则民怨自消,自古清水难覆舟;不求实即宽严皆误,后来治事要深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