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光:对四川中长期科技创新工作的思考

(2020-06-23 09:50:43)
标签:

陈光

四川

中长期

科技创新规划

     【按】2020年是中国的规划年,在承担相关工作的同时,对未来十五年的经济科技发展略有思考,遂成一文。文章主干部分已发表在《四川日报》(2020年6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网》等也有转载。现将带有数据和分析的原文发表于此,希望可以与相关同仁共同努力,更好完成十四五暨中长期科技创新规划相关工作。

一、科技创新成就斐然 

近年来,四川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成效。省域创新能力连续四年排名全国第11位,科技支撑产业和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四川省数字经济突破万亿大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领先西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排名第六、中西部地区第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位居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前列,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排名全国第六位,人工智能产业相关企业数量在中西部地区排名第一。

四川科技创新的新进展还体现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取得“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一系列在全国复制推广的经验,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中心、“一城多园”科学城以及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迈开新步伐。

但是,就像全国一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国际竞争环境变化显著,扭转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确定未来四川科技创新战略与发展路径,成为当务之急。

二、省情特点和发展阶段

四川省在稳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区建设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区域性特点和阶段性问题。

一是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成,创新驱动尚未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多年,成绩显著,但是按照创新型经济体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的核心指标衡量,与全国发展水平相比,2018年全省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为1.81%低于全国2.19%的平均水平,企业R&D投入不足。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2022年,四川全省县(市、区)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水平达到55%以上,R&D支出占GDP比重平均水平达到1.2%以上。四川创新能力建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是省会城市首位度高,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协同发展任务繁重成都作为省会的经济首位度从2008年的31.31%提高到2018年的37.72%,呈现继续提高的趋势。首位城市成都与其他市(州)相比体量相差悬殊,排名第一的成都市经济总量是排名第二的绵阳市的6.7倍。成都平原经济区8市以占全省17.8%的面积,承载了全省45.8%的人口,贡献了60.6%的经济总量;而“三州”地区占全省面积的60.3%,人口只占8.4%,经济总量占5.3%。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但人均排位相对靠后,大而不强。“虹吸集聚”大于“辐射扩散”,“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发展任务依然繁重。

三是四川科技存量大质量高,区域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对称。目前,全省拥有科技活动人员35万人,央属在川科研院所54家,拥有专业人才(R&D人员 )近8.43万人,在全省科技活动人员 中占比24.09%,在央属在川科研院所的科技研发人员占全省科技活动人员总数近四分之一。四川省拥有两院院士63人。中央在川研究院所拥有两院院士占全省两院院士总数77.9%区域内国家科技战略资源雄厚,但由于管理权限与体制差异,巨大的科技能量难以释放,地方需求牵引不足,改革空间依然很大。


三、战略选择与发展路径

未来15年,四川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意味着我省要实现技术依赖自主创新规模扩张质量提升投资驱动创新驱动中低端产业高端产业的历史性跨越。

根据现有基础、能力水平、目标任务和发展阶段,可以将区域创新战略分为引领型创新、探索型创新、应用型创新和追赶型创新等四种类型。十四五暨中长期适合四川省情的科技创新战略是追赶应用型自主创新战略。充分发挥四川的独特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明确追赶目标,强化推广应用,最大限度创造和转化高级生产要素,实现技术和产业升级,走一条应用面广、自主可控、创新性强、发展快且有质量的追赶型、跨越式的自主创新发展道路按照自主创新、追赶跨越、科技强省、引领发展的思路持续推动四川发展。

自主创新2020年起点上,必须适时推动创新范式的转变。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的战略方向,坚持把依靠自己力量解决卡脖子技术作为基本立足点,实现四个战略转向:(1)从引进技术到更加重视核心技术自主研发;(2)从技术组合集成到更加重视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体系建设;(3)从提升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到更加重视发展战略科技和新兴未来产业;(4)从渐进性创新、二次创新到更加重视突破性创新、根本性创新和从“0”“1”的原始性创新。

追赶跨越202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逼近人均GDP阈值12375美元的高收入国家门槛。四川省人均GDP在全国排位20左右,与全国平均水平之比为0.76:1,仍处于中等偏下收入地区,四川发展相对滞后。研究预测[]2025年全国人均GDP到达14000美元,四川省人均GDP到达11000美元;2035年四川省人均GDP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全国创新版图呈现三大中心,两条带状的格局,优质创新资源继续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中心汇聚,同时也形成沿海创新带长江创新带[]。四川省处于长江创新带上。追赶创新战略是支撑四川省与全国发展同步、优势领域跨越、2035年初步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性选择。

科技强省明确科技强省为四川省十四五暨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指导思想意义重大。一是强科学技术。显著提高R&D经费投入强度,到达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提高基础研究在R&D结构中比例,扩大企业R&D投入资金比例;增强科技平台能力、R&D人员研发水平和科学技术要素支撑能力。二是强产业支撑能力,创新替代资本成为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共享替代私有成为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显著提升现代技术体系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转化能力,显著增强央属在川科研院所对四川省经济体系现代化的贡献。三是强四川创新能力,稳定和提升四川省区域创新能力和水平,促进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到科技强省和经济强省根本转变。

引领发展明确引领发展为四川省十四五暨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指导思想有时代和实践发展赋予的特定内涵。一是发展目标引领。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指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领全省科技工作,为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四川贡献;二是国家战略引领。以国家重大战略嵌入区域发展为契机,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增强成渝地区创新协同能力,一城多园模式、建设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中心,助推中国西部科学城(成都)发展;三是中心城市引领。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升成都全球全国创新资源汇聚能力,提升中心城市和重点区域资源集聚和带动辐射周边地区共同发展能力,推动四川省差异性区域协同发展。

十四五期间需要通过科技手段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9300万四川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科学技术不仅要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而且要推动创新型四川的持续发展;不仅关注物质财富的增长,而且要推动社会文化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高新技术的产业价值,而且要用科学技术解决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和公共安全领域的现实问题;不仅要关注科技创新的战略意蕴,而且要把科学普及置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不仅要关注当代人的发展和需求,而且要用科学技术创造和引领新的需求,更多地造福子孙后代;不仅要重视科学技术成果的价值,更要彰显科技人才的巨大价值和制度设计的重要作用,为开辟创新发展道路奠定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