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光:不同区域如何协同?---写给“成德眉资同城化”

(2020-06-01 09:26:04)
标签:

陈光

成都

成渝双城经济圈

成德眉资同城化

城市演绎的“故事”大约都会经历三个阶段:从“单打独斗”、“竞争成长”到“协作共生”。顺应发展进程和趋势,“成德眉资(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同城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及“成都东部新区”等应运而生。从世界城市演进方向看,一个重要规律是,最终形成地理相邻、某种程度上分离、又在某种“功能链”上连成一片的城市区域,形成簇团化、集群化、点轴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都处在这一过程中。

城市集群化发展成功的关键有二,一是“核心城市”的规模、质量和辐射能力;二是“节点城市”和“通道”建设的桥梁、支撑和流动效率。依此考察“成渝地区”,2019年重庆GDP到达23600万亿,成都仅有17000万亿,成德眉资四座城市的GDP加在一起才21500万亿。将“成德眉资同城化”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是应有之意。防止中心城市之间“中塌陷”、强化“成都东部新区”、资阳、沱江流域等“节点”或“廊道”建设也是应有之意。不“同”区域如何协“同”?几点建议如下:

(一)树立区域协同发展新理念。四川省、成都市非常重视“成德眉资同城化”,制订了《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步骤。区域协同发展的质量取决于三个要点,第一要继续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第二要通过“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第三“中心城市”要“反脯”周边地区、主动支持周边地区发展,“中心城市”也才能行稳致远。“中心城市”的优势发展在很大程度得益于周边地区和纵深地区的人口、市场和资源的“腹地作用”。解决区域协同问题,省级部门的政策与资金引导是关键,利益协调和地方财政平衡是核心,改革政府考核办法是手段,引入市场机制助推发展是路径。要努力破除行政区划障碍和利益藩篱,试点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当分离,除了行政区划为考核单元的传统办法外,尝试以跨区域共建项目为单元的考核办法以及“产业配套度”和“区域协同度”为考核新指标。

(二)重构经济地理发展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框架中,形成“核心区”、“协同区”和“辐射区”三个经济地理层。成都、重庆是西南新经济地理版图的“核心区”;“成德眉资”是广义的“协同区”;成都平原经济区的8个城市(成、德、绵、遂、资、眉、雅以及川南和川东北部分区域都可以是“辐射区”。每一个区域都同样面临“十四五”发展期间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遇,各区域要主动为之,对接国家和省市发展需求。同时建议省级部门牵头制订《“十四五”期间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把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和产业布局协同化、政策管理精致化结合起来。

(三)牵动区域发展“牛鼻子”“成都东部新区”是牵动“成德眉资同城化”的“牛鼻子”。依托成渝主轴和天府国际机场,发挥“成都东部新区”作为“成德眉资同城化”新支撑作用,统一协同和规划协同淮州新城(节能环保、通用航空制造)、简阳城区(航空航天)、德阳凯州新城(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农产品精深加工)、资阳临空经济区(临空制造、商务物流)、眉山东部新城(电子信息、新材料)发展。“协同区”的协同发展是“成德眉资同城化”的产业增长极。要避免各自为政、一哄而上、产业雷同。建议要顶层设计、省级部署、中心城市牵头、相关协同区参与,共同拟定《“十四五”期间成都东部新区和协同区产业发展规划》。

(四)消除区域协同“最短板”。解决水桶的短板问题,需要突出“节点”城市建设,努力避免“中段塌陷”现象的长期存在。在目前,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仍在继续,“虹吸”效应大于“扩散”效应。要警惕发展中的一些教训,因为靠近“中心城市”,反而“被边缘化”现象比较突出。成渝主轴上,资阳是全省唯一直连“成渝”的地级市,但不可忽略的是,已经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地域短板”。2019年资阳GDP只有777亿元,在全省排名17位。要从全省角度支持资阳建设成都平原经济区东部重要铁路枢纽,统筹成南达万高铁、成自宜高铁、成渝中线高铁、成渝客专4条出川铁路大通道在资阳交汇融合,高标准规划建设成都东部新区资阳协同区和临空经济区,打造沱江流域绿色生态文旅发展轴。有条件的地区,要以“配套成都、服务重庆”的定位,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200601/001073630.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