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光:热议成渝双城,勿忘广袤田野

(2020-06-24 08:46:19)
标签:

陈光

城市

农村

       我在各种攸关发展与民生的议题中,有各种不同的“身份”,今天的“身份”是西南交通大学乡村振兴与文化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https://mp.weixin.qq.com/s/0uEjHNJEd-qkQRBFvDwaNg


   一、“成渝双城经济圈”怎么可以忘掉广阔的农村?

“成渝双城经济圈”是本年度最热的议题之一,我至少都发表过10次以上的议论。乡村振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应有之义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成渝地区经济圈”、“科学城”、“交通线”、“开放高地”、“合作机制”等已经有广泛的讨论。但是,不要忘记广袤田野,不要乡村振兴,不要忘记成渝的区域性特点。

2019年重庆GDP为23600万亿,成都GDP为17000万亿,合并在全国GDP占比为4.1%,远低于“长三角”的23.6%,也低于“珠三角”的12.4%京津冀”的9.9%,总量偏小,发展相对滞后。2019年全国城乡收入比为1.84:1,成都为1.73:1,重庆为2.53:1,成渝地区拉通算为3.95: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地区。重庆市情特点是,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成都也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超大城市,平原、丘区、山区各占三分之一,中心城区、近郊和远郊三个圈层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明显。正如没有月收入千元的6亿人口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乡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现代化一样,没有成渝地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也就没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成功基础。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成长的故事,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过程,记录着人类活动与城市形态变迁的历史。一般而言,一个区域城镇化率不到30%时,城市处于低水平缓慢发展阶段;一旦城镇化率达到30%,城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激增,这是一个“都想成为城市人”的过程。但当城镇化率达到50%-60%时,城市的拥挤、生产生活成本的倍增,开始促使人们到郊区置业、或者产居分离,产生了城市的“郊区化”和“逆城市化”过程,这是一个“都想成为乡下人”的过程。然而,当城镇化率到达70%以上时,人们会重新定义城市与乡村,重新布局城市发展空间,重新建立城市之间的关系,重新建构城市发展模式。2019年成都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4.41%;重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8%。成都和重庆的城市发展已经走到需要蜕变和华丽转身的历史时刻。

城镇化进程并不都是“一路高歌”,也伴随农村人口、产业“空心化”与“经济凋敝”、“村落世代维系困难”和“村落组织崩坏”等现象。这差不多是城镇化到一定阶段都要面临的共同难题。上世纪6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就开始布局“城乡一体化与区域一体化”进程, 英国称为“建设新镇 ”、德国称为“空间重建”、荷兰称为“区域均衡发展”等;上世纪60~70年代,亚洲一些国家也进入这个阶段,韩国开始实施“工业促进计划”、“新农村计划”, 日本有“最美乡村”计划等。

国家不同,要解决的都是在特定发展阶段城市与农村的关系问题。乡村振兴的本质是城乡融合发展。世界上没有一个繁荣的都市可以建立在荒芜的田园之上。从“以乡促城”、“反脯农村”到“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现实基础。

      

     二、成渝地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方向在哪里?

     成都重庆作为两个国家中心城市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化一脉,在乡村振兴”方面也有不解之缘。2003年成都、重庆率先在全国实施“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先后在2007、2009年共同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建立三次产业互动的发展机制;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创新统筹城乡的管理体制;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探索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办法和途径;健全城乡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正在全国深化的土地流转与经营、户籍制度与市民化、城乡产业互动与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改革举措,与十多年前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经验密切相关。

今天成渝地区的发展又置身于共同的国家政策平台。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定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近年来开始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成渝地区的政策落地和具体化。从全国发展版图看,成渝地区是国家战略大后方,是东南沿海通过中原地区联通西藏、云南的重要枢纽,是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屏障和重要起点。从地缘格局看,成渝地区是沟通南亚与东南亚的重要通道,是国家南向和西向开放的门户,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战略起点,又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平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框架内,我们提出,成渝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未来是,作为中国长江流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区。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超大中心城市户籍积分制度改革、城乡有序流动人口迁徙制度、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农村产权保护交易制度、城乡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都市圈和城市郊区在体制机制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使得成渝地区成为在全国完善新机制、创设新制度、产出新经验的沃土。

      

     三、如何选择成渝地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

2019年7月川渝两地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在内的18个协议(方案),川渝深度合作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另一方面,发生在川渝实际工作中的地位之争、资源之争,时有发生。在未来中国经济版图巨大变化过程中,特别是在中央做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之后,川(成)渝两地深刻认知,如果川(成)渝之间,不能实现从“封闭竞争”到“抱团发展”,将愧对历史和未来。川(成)渝两地,已经在科技、教育、人才、产业等多方面合作共建政策平台,我们建议,在国家《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2019年4月)指导下,积极推动成渝地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领域的务实合作与发展。

一是建立成渝地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联动机制由两地党委、政府主管领导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协同两地农村和农业、文化和旅游、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等部门,协同推进成渝地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重大举措、平台、项目和步骤。除了政府部门的联动之外,用市场机制跨区域配置资源,激活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和示范试点,是疫后恢复重建的迫切需要。

二是建立成渝地区城乡贫困人口收入适时保障机制研究成渝地区2020年全面小康目标实现情况,巩固建设成果,建立长效机制,持续跟踪“相对贫困”、“多维贫困”“生态贫困”、“康后返贫”、“因病致贫”、“文化致贫”、“土地流转致贫”等新现象,适时提供政策供给,解决新问题。同时也给大量文旅企业、社会创业组织提供利用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的难得机会。

是两地携手在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重点领域改革突破。积极培育城乡要素市场,在农村土地制度、宅基地

“三权分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乡村金融等领域深度改革,建立成渝地区改革经验交流、成果汇总提升机制,条件成熟时,建立成渝地区统一要素市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成都和重庆的一些做法走在全国前面,要紧紧抓住政策机遇,政商结合、实操运作,在项目落地的关键领域,不断有新的探索。

是在两地协手共同发展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巴蜀旅游文化产业巴蜀文化,包容豁达。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不仅要促进城乡产业互动,也特别需要艺术植入乡村、科技助力乡建。打造沱江流域绿色生态文旅发展轴,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更多美丽典范乡村、经典民宿、特色文旅产品等。诱人的人文魅力和宜居生活,是成渝乡村振兴的软实力。要系统总结成渝地区乡建典型范例,我们也计划适时推出乡村建设经典案例分析与研讨活动。

 

2019年5月我曾随团参加赴日本的乡村振兴考察活动,考察结束时,我写了下面这段话:

--- 发展的逻辑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一定阶段,必然呼唤一种回归:回归本源、回归自然、回归人性、回归生活但不是简单回去,而是在生活美学、现代技术、自然生态和未来设计之间的价值重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