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国际化视野中的成都发展(图)

标签:
陈光成都经济现代化服务业城市化率杂谈 |
本报记者 梅柏青/文 图片由樊航提供
本期嘉宾
陈光,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兼任四川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总体战略组组长,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成都市对外科技交流协会会长等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称号。
主持人语
成都作为内陆特大中心城市,正经历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转型期。成都为什么要把充分国际化作为发展的方向?国际化进程会给普通市民带来哪些影响?成都走向国际化的路径是什么?在本期金沙讲坛上,陈光为我们一一解析。
实 录
成都未来的定位是要建成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大都市。所以,我和我的课题组把成都的国际化纳入研究范畴,于是有了下面的一些关注。
成都未来发展还有很多空间
1月9日,英特尔成都工厂第10亿颗芯片下线,成都正式成为全球最大的英特尔芯片分装测试中心之一,全球一半以上的英特尔移动设备微处理器将在成都制造。2月1日,双流机场升级为国家级航空枢纽,成都以2900万人次的年吞吐量跃居全国第四。此外,在成都的外国领事馆,在成都落户的世界500强数量,出口总额、商业规模、银行保险机构等数量之多,已居西部首位。
换一个角度看,老外眼里的成都是什么样?来过成都的老外对成都有赞美,有羡慕,但也不尽然。坦率说,有一次我在美国作学术报告,报告前我说来自中国的成都,我明显看出,外国朋友有点茫然,好像没听说过。我赶紧补充一句,就是大熊猫的出生地,这样一说,他们非常开心。所以,今天还有很多外国人不知道成都的故事。
成都在全国,在华人世界的城市中,竞争力究竟如何?在2005年的竞争力排行榜中,前10位我没看到成都,到2008年的20强,还是没看到成都。终于在2011年,在24位看到了成都,这是很好的进步。一个城市的竞争力由四个方面决定,第一是经济实力。第二,科技教育水平。第三,区位环境优势。第四,城市管理效益。如果把最具竞争力的中国城市排在一块,分为三组,我们发现成都是具有竞争潜力的城市,但不是最具竞争潜力的城市。这意味着成都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多空间。
成都正在转型,无论是经济发展速度、城市化速度、工业化进程,还是国际化的步伐。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一般来说城市化之初,城市化率只有30%的情况下,即城乡10个人中只有3个人是市民,发展速度非常缓慢。一旦进入城市化发展阶段,市场化加快、工业化速度加快,这就是起飞的时期;当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发展速度会减缓,城市规模会稳定,现代化进程会平衡。我们不能想象美国会有15%的增长速度,只有中国是这样,成长中的城市,才会看到大片的街区像工地。成都就处于这样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存在着从工业化到全面充分现代化的转型,从城市化到国际化的转型。
未来成都应是柔性发展
全世界的城市,未来是一个什么走向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趋势代表城市发展的未来——第一,城市交通一体化。凡是现代的国际大都市,一定是航空、轨道交通、轻轨、地铁、公交立体无缝,管理先进,出行方便,约会准时。香港的居民,只需用30分钟或者35分钟坐上一列火车去买菜,不会耽误他35分钟以后的安排。
第二,城市环境园林化,不仅是花花草草,更重要的是,它体现现代人们生活的理念。人们到城市来并不是为了拥堵,不是为了生活成本提高,而是为了生活更美好,这是亚里士多德的话。人总是要亲近最自然的东西,于是成都提出要建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这个梦想和世界发展、城市走向是一致的。
为什么许多国际大都市,大片的中心是空旷的国家公园?其实城市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们不约而同到城市来。伴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生活质量相对下降,房价提高,出现第二个阶段,叫做郊区化,人们更愿意在郊区生活。第三个阶段叫逆城市化,人们更愿意选择在农村生活,在都市工作,这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成现实,偌大的华盛顿,一到周末和晚上几乎成了空城,因为人们工作在这里,但生活在别处。
第三个趋势,城市管理法制化。第四,城市区域共生化。当城市崛起时,它需要周边的要素注入,需要城乡互动,需要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而农村的发展也需要城市的科技资源支撑。成都实施城乡统筹,这顺应了城市发展的趋势,正是城市区域共生,只有这样才可持续。
第五,是城市产业服务化,城市产业早期是工业化成为大头,中后期逐渐发展服务产业。一个现代城市,应该是以服务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国际城市中服务业会占到70%,香港占到80%以上,成都是52.2%。我们说未来的成都应该是柔性发展,服务于现代城市市民的科技、金融,包括信息服务的需求,常常以中央商务区的形式来打造。
第六是城市发展的个性化。城市的个性化来自两点,第一,由于国际化的产业分工导致产业段的承接,产业段又是由城市的特有文化和资源禀赋所支撑。第二是别的城市无法替代,也是别人学不了的。比如说到服装,我们想起意大利的米兰,说到手表想起瑞士,说到博彩就想到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和中国的澳门。
充分国际化是成都的长期战略
第七就是城市的国际化。国际化就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国际交流频繁,其影响力一定超过一国的范围,这是国际化的基本体征。国际化城市其实有两个纬度,一个看它影响有多大,比如世界级的影响,有纽约、伦敦、东京,在整个大洲有影响的,比如巴黎、洛杉矶,香港。在国家级层面有国际影响的城市,有上海、首尔、悉尼、墨西哥城等。另一个纬度就是在某一方面具有国际影响,政治方面的,比如布鲁塞尔、日内瓦,云集了众多国际机构。交通型的,比如新加坡,有马六甲国际通道。文化型的,如巴黎、威尼斯、戛纳。旅游型的,如拉斯维加斯,每年吸引4000万各国游客。宗教型的,如耶路撒冷、麦加。
成都排在哪儿呢?我们说成都要找到自己的纬度,就是在某一个方面一定要有特色,进而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独特作用。成都作为一个区域性的中心城市正在经历城市化、城乡统筹一体化两个阶段,今天成都定位“充分国际化”,就是基于长远的城市战略考虑,作为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
成都究竟距离充分国际化有多远?国际化城市有六个标志性指标。第一经济发展,第二人口规模,第三服务业,第四创业和宜居,第五国际交流活跃,第六常驻外籍人口比重。国际化的平均经济指标,GDP按人均要在1.2万美元以上,今天成都接近7000美金,不错了。人口规模要在800万到1500万左右,成都主城区人口529.5万。服务业比重,国际化城市平均在70% 以上,成都达到50.2%。创业和宜居指数在0.9以上,这也不错。国际交流程度成都有强项有弱项,强项是世界500强落户成都的数量,目前达207家。较弱的是经济的外向度,国际化城市要达到60-70%,成都现在只有30%。常驻的外籍人口,按国际化标准,外国人口所占比例至少是5%,成都在万分之七左右。
所以,成都的充分国际化,至少要上三个台阶,第一,让成都成为一个真正有区域影响的城市。第二,让成都的作用真正上升到国家水平。第三,各方面再充分的国际化。
人是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关键
对既不靠海也不沿江,身处内陆的成都来说,发展国际化还有一个路径选择问题。常规的道路是缓慢的、亦步亦趋的,按市政建设,城市发展,社会发展,经济转型,国际交往、资本国际化走下去,这的确是很多城市走过和正在走的道路。
但成都可以学习另外一种城市,比如宗教遗产地,或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但现代化的水平还不是很高,完全可以依仗它既有的国际化资源的吸收力,更多地赢得现代化发展的要素,走一条先行国际化,将国际要素本地化再走向国际化的第二条道路。我前面谈到的一些政治、交通、旅游、宗教型的国际化城市,走的就是这条路。成都也可以选择自己有独特禀赋的东西,比如弘扬具有巴蜀风格和川西特色的地方文化,走这样一条道路。选择这条路,先要把基础设施做充分。基础设施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我们向南向北向西的大通道尚未打开,二是地铁还没有成网,城市交通还是个难题。
然后是全面现代化,现代化指标包括三项,一是经济现代化,特别是真正的高端产业,包括成都50.2%的服务业要提升到60%-70%。第二是生活设施的现代化,我们每个市民都有切身感受。第三是人文发展的现代化,这是成都发展国际化的最后归宿。
经济现代化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视野,这才是一个关键点。坦率说,一个城市的国际化是整个社会转型的过程和结果,这里包括我们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可以说,人的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关键,人的国际化也是国际化的关键。
采访手记
(2012年3月10日 成都)
国际化是成都的梦想,实际上对一个城市来讲,国际化是最高的发展形态,它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生活设施,我们的健康状况,我们的环境幽雅度,我们所受到的教育,所得到的医疗保险,整个城市服务体系会渐渐得到完善。不管成都的国际化道路有多么不易,为了成都人的幸福,为了我们的子孙获得创造财富和机会的能力,成都设定这样的目标是值得的,今天听听这个讲座也是值得的。
我知道若干年前,陈光和朋友有一个倡议,就是建立一门“成都学”。成都走向国际化的路径是什么?我们知道,当大家谈国际化的时候,一个城市的个性最重要,只有真正独有的东西才可能国际化。什么是成都独有的城市禀赋呢?陈光认为是具有巴蜀风格、川西特色的地方文化。这是成都自古传承下来的独特城市文化,是别人学不了的,犹如米兰人做服装,瑞士人做钟表。这就是成都的魅力所在,个性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完全可以把成都独有的地方文化做足。成都的地方文化可以提升成都的文化创造,提升我们的艺术享受,提升我们的生态文明,让我们与更多文明互动。这才是成都发展的立足点和可以深究的地方。
http://www.cdrb.com.cn/html/2012-03/22/content_15360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