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学院组织教工去宜宾“踏青”,计划去“蜀南竹海”和“古镇李庄”。
近些年来,去参观李庄朋友会突然打来电话说,在李庄看到我的“题词”。这就是挂在“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外的那16个字:“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后来我发现,几乎所有介绍李庄较新的文字材料中,都会引用这16个字。这大概是我到目前为止为某“景点”题写的可能传世的文字了,哈哈……..
那已经是9年前的事了。2003年8月6日,我作为省委宣讲团成员在宜宾酒都饭店为近300名干部做报告。在报告中,我说我刚刚去了李庄,深深为李庄的博大、宁静、古朴和苍凉所感动,我问当地干部,“李庄是什么?”然后我脱口而出,“李庄是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会后,应主人的要求,题写了这句不是对联的对联:
“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
李庄是“万里长江第一古镇”,建于公元6世纪的北周时期.距今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居然成为与成都、重庆和昆明齐名的“四大抗战文化重镇”。中国文化的骤然西迁,一时间使得李庄盛名鹊起,据说当时大洋彼岸的书信,只要写上“中国李庄”就会投递无误。许多文人学者在这里演绎了最辉煌的人生。古建筑学著名专家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就诞生在这里。世界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等曾在这里驻足。就连那个著名的“北京猿人”也在这里停留过。
1940年秋天,抗日战争进入最为惨烈的阶段。南侵日军强渡汨水,突进长沙等城市,并从宜昌和长沙威逼陪都重庆,大后方岌岌可危。10月,日机疯狂轰炸昆明联大,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在昆明的中研院史语所、社会所和中央博物院等单位准备另迁他处,同济大学的建校计划立刻停止,打算迁往四川腹地。
同济大学先向李庄试探,当地官员与乡绅(其中包括哥老会)紧急商议后发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电:“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备受战乱之困的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营造学社、中国大地测量所、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高等学府、研究机构等开始陆续内迁李庄,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才陆续回归原地。
历史就是这样翻过去的,但这段历史,还有与这段历史共命运的那些人物和故事,着实令人感慨不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