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0日下午,我应邀做客“金沙讲坛”就《国际化视野中的成都发展:现状与前景》为题与市民朋友分享成都的“故事”。
“故事”一:我没去过金沙剧场,不认得路,到附近了,问一位大爷,大爷说,"直走,倒拐。你要去看戏哇"。
“故事”二:开场前,主持人说他生病了,声音沙哑,请大家原谅,说不定下次会请人替代主持。我上场后,特别感谢主持人带病坚持“工作”,说如果需要,下次我可以做临时主持人,哈哈~~
“故事”三:讲完后,有五、六个听众提问,主要问题包括:成都离国际化到底有多远?如何预测成都的房地产走势?成都的城乡统筹给市民带来什么好处?与重庆相比谁会在国际化道路上走得更快一些?如何评价重庆的工作?哈哈,有点意思。



“故事”四:讲前有电台记者采访,第二天看到《成都日报》、《成都晚报》和《华西都市报》有些文字,转如下:
----成都日报讯
(记者赵斌)2012年第二期金沙讲坛昨日下午在金沙剧场举行,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光教授带来了主题为《国际化视野中的成都发展:现状与前景》,受到了众多蓉城市民的关注。http://biz.timedg.com/2012-03/11/content_8962064.htm
----金沙讲坛陈光:建世界田园城市 是为生活更好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 覃霞)3月10日报道
作为特大中心城市,成都正经历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转型期。今天下午,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光教授做客金沙讲坛。跟大家分享应该如何展望成都的前景与未来,为什么要把“充分国际化”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走向。
陈光认为,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科技、教育水平、区位环境、城市管理效益。而这四个方面,其实都可以用细化的指标来衡量。“例如今年2月初,双流机场升级为国家级航空枢纽,以2900万人次的吞吐量跃居全国第四,此外,还有在成都落户的世界500强的数量、出口总额、商业规模等等,已经居西部首位。”
陈光说,在一个城市发展之初,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也就是说,如果10个人当中只有3个人是市民,城市化率只有30%,这个时候,整个地区的发展速度非常的缓慢;但是一旦进入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市场化加快、工业化速度加快、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起飞的时期;当城市化率达到70%,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会减缓,城市化的规模会稳定,工业化的进程会平衡。
“人总是要亲近最自然的东西,这是现代城市未来的一个走向,所以我们理解了为什么现在许多大城市,大片大片的中心城市是空旷的国家公园。”
陈光说,其实,整个城市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们不约而同的要到城市当中来,这是一个城市化的阶段,一个人向城市集中的阶段。可是,伴随城市规模的提高,伴随城市上生活质量相对下降,物价提高、房价提高,就出现第二个阶段,叫做郊区化,人们更愿意在郊区生活。而第三个阶段叫逆城市化,这个时候,人们更愿意选择在农村生活,在都市工作,“这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里边已经成为现实,偌大的华盛顿,一到周末和晚上几乎成了空城,因为人们工作在这里,但生活在别处。”
“城市生活成本的提高,不是为了感受特有的城市病,而是为了在城市当中生活得更美好。”讲到这里,陈光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话。“于是,我们成都提出来要建世界生态田园城市,这样的梦想实际上是和世界的发展,城市的走向是一致的。
----成都“国际化”要解决交通“短板”
(综合讯)成都作为中国内陆特大中心城市,正经历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转型期。成都为什么要把充分国际化作为发展的基本方向?成都与国际化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昨日下午,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光教授登上“金沙讲坛”,为成都市民分享了“国际化视野中的成都发展”。
《华西都市报》援引陈光的话报道称,中国大陆共有667个城市,其中655个城市正“走向世界”,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而整个城市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们会不约而同地到城市中来,这是一个向城市集中的“城市化”阶段。
可随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生活质量相对下降,物价提高、房价提高,就出现了第二个阶段,叫“郊区化”,人们更愿意在郊区生活。
第三个阶段叫“逆城市化”,此时人们更愿意在“都市工作、郊区生活”,当然前提是要有便捷的交通,“这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里已经成为现实,偌大的华盛顿,一到周末和晚上几乎成了空城,因为人们工作在这里,但生活在别处。”
那国际化究竟距离成都有多远?陈光说,国际化城市人均GDP为1-1.2万美元以上,成都接近7000美元;国际化城市服务业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在70%以上,成都仅为52.2%。
陈光认为,成都要走向“充分国际化”,必须解决交通设施、经济质量、经济外向度、对外交流等方面的“短板”。(编辑:付道金)http://zaobao.chengdu.cn/content-2-32-9340-1.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