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光:高校自主招生联盟何去何从(图)?

(2011-11-15 10:20:04)
标签:

教育

宋体

联盟

大学生辩论赛

《中国青年报》

“辩论”,似乎与我有点瓜葛。在学校做教授,只要有时间,我会应邀作为校内以及校级之间大学生辩论赛的点评嘉宾或者评委,也曾多次在电视上为大学生辩论赛做点评。甚至开设过《演讲与口才》课程。没有想到的是,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习期间,参加了一次由学院院长和书记们作为辩手的辩论赛。辩题是:高校自主招生联盟的发展前景。有点意思的是,“天命之年”的我,还可以参加这样“年青”的活动;右腿绑着石膏,还可以站在辩论席上;我是反方的组织者和一辩,所持观点为“高校自主招生联盟前景黯淡”。反方胜出,我还获得什么“最佳思辩奖”,哈哈,应该叫做“最佳带伤参与奖”吧。

 

陈光:高校自主招生联盟何去何从(图)?
                                         我是反方

陈光:高校自主招生联盟何去何从(图)?
                                        说了些啥?

 

大家好!

   对方辩友对“联盟”发展前景的乐观评价,也“差一点”让我们“倍受鼓舞”。但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学习,我们懂得,要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教育改革问题。

高校自主招生联盟前景是光明,还是黯淡?用什么来判断?要满足“三个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学生健康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国家教育规划纲要)。

    我方观点认为:高校自主招生联盟:前景黯淡!

    下面从制度设计,实际效果和社会公正三个层面分别陈述。

    第一,从制度设计看,自主招生联盟已经背离了自主招生的目的,演变为一场生源抢夺战

自主招生的目的是:发现和培养“具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的考生”(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办法(试行)》),也就是“偏才”,“奇才”,“怪才”。然而,近年来的“联盟招生”其真正的动机是“抢夺生源”。争夺优质生源,本也无可厚非。但要靠学校教育品质和社会声誉。不是靠“圈地选羊”、“抱团掐尖”、“联合收割机”、“拉帮打群架”,有评价说,“联盟(联考)出发点不道德,就是为了垄断生源,其他都是说辞”(《中国青年报》2010年11月25日)。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第二,从实际效果看,自主招生联盟开始背离科学选才的原则,已成压在考生头上的“第二高考”

近年,全国参加“联考”人数越来愈多,范围越来越大。本质上“联考”还是 “学科考试”,时间安排密集,考生疲于奔命。我一个在中学做校长的同学告诉我:“联考”内容与中学教育差异较大,为了准备“联考”,已经出现五花八门的《“联考”应考指南》,《联考培训班》等,一个“联考复习产业链”正在形成,严重冲击基础教育的正常秩序。原来是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但“联考”没有解决原有“问题”,却放大了原有“弊端”。高考对基础教育是个“指挥棒”。原来有一个“警察”在指挥着交通,现在却有四个“协警”按照不同的意志和方向站在路口。“三分天下”,“四组抱团”,乱象环生,难道对方同学真的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吗?

 

    第三,从社会价值看,自主招生联盟有违高等教育公平正义原则,正在丧失存在的合理性,前景黯淡

    据10月19日新华网报道:“教育部不认可自主招生联盟测试,可能有意取消”,并表示教育部正在草拟相关指导意见。对方辩友如何理解这个信息?

    公平正义原则,是大学教育的根本方向。

    首先,目前,高校联盟只在大城市设有考点,中小城市和农村学生要想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就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城乡差别、区域差别、不同大学的差别长期存在,教育机会的均等和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是高等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目前的“联盟”模式,已经触及教育公平这一敏感神经,前景堪忧。

    其次,联盟现在的状况是:公开透明不足缺乏社会监督,游戏规则不一导致招生混乱,制度和规则的不严密,不利于“教育公平”,反而滋生“教育腐败”。复旦大学举行了2011年自主招生“复旦大学水平测试”(俗称“千分考”)。谁料考试结束后仅5分钟,部分试题就被一家名为“大联考”的网站曝光。我观察:参加自主招生的有三类人:成绩极有希望上名校,参加自主招生降分保底的尖子生;学校教师子女;高级公务员子女。

    如果制度设计本身就有漏洞,教育的公平就是一句空话。

    “联盟”对于推进招生改革,有阶段性贡献;但目前已经弊端丛生,急需改革。

    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我国未来的高考格局是: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我们的“联考”,缺乏政府宏观指导,没有专业机构实施,联盟内学校让渡了自主权力,学生也只能获得一个学校的录取。总之,“联盟模式”,与发展趋势相背离。我们并不怀疑对方同学的良好初衷,我们担心,如果教育部接受了对方同学的观点,将把中国教育改革引向歧途!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没有长久的“联盟”,只有永远的利益。愿意与对方辩友共同探讨教育改革的出路。

 

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