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四川省政府、陕西省政府和甘肃省政府在成都联合举办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暨巨灾应对全国研讨会。我对研讨会兴趣不大,但对会议方组织参会人员到灾区考察有兴趣,两年过去了,灾区究竟怎样了?
5月10日我们一行驱车前往两年前全国注目的四川地震震中――汶川的映秀镇。一下车,一排身着羌族和藏族服饰的当地居民在热情迎宾。汶川映秀镇正在打造“世界地震遗址名镇”,在当时地震的震中一个秀丽鲜活的明珠般的小镇已经初见雏形。小桥流水,楼台映月。听着镇长讲述美好的未来,好像两年前那场地震不曾发生。

(映秀镇)
离开映秀镇,又到来梦幻般的水磨镇。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无论如何也难以想象在阿坝,在地震极重灾区,一个融多民族文化、既现代又传统、山水相依的水墨画赫然展现在人们眼前。

(水磨镇)
在都江堰的虹口乡,通过宅基地部分置换,引入社会资金,加之政府的补助,新建的村民集中居住区,把居家和旅游结合起来,浓密的“英伦风情”,让人感觉活像欧洲的小镇。

(虹口乡)
按照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到2010年9月整个灾区的重建工作将告结束。
从巨灾应急和治理的过程看,大致会有三个阶段:应急、重建和发展。这里的建设正好处在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的过渡。作为国家行为,举国动员,用最先进的规划设计、技术组织和物质条件,在两年的时间内,使得灾区在基础设施、集中居住、城镇化发展等方面,飞跃似跨越了20年。但这些“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外部嵌入的。在进入“后缓建时期”后,能否将应急组织与工作体系常态化、专业化和制度化、能否让灾区先进的生活、教学、医疗设施得以维护和提高、能否把巨大的援助建设转化为灾区和灾民的自我生产能力和产业发展能力、能否把强大的行政组织能力和社会力量的发挥结合起来,关系到我们能否从举国动员和恢复重建过渡到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以后的路程更加遥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