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1日,成都市委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用20年左右时间,把成都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于是,一幅“既拥有现代生活,又置身田园风光”的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画卷”梦想般呈现的人们眼前。
追求“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生活样式,一直是人们的理想。在2009年快要结束的时候,成都人突然想起了生活在100多年前的英国人霍华德。
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年出生英国在一个小店主家庭,生活稳定,15岁就开始工作,但没有受过很多学校教育。他的终生职业是一个并无很高社会地位的速记员。由于这项职业,使他接触到许多社会问题,从而使他把全部精力倾注于对田园城市的研究和实施中。霍华德开始在雷明敦(Remington)写书,1898年出版了《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一书。
霍华德观察到19世纪后期伦敦的拥挤和污染,提出希望将未来的增长人口分散到新的城市中心去。人们从郊区迁往拥挤城市的动力是经济和社会原因,但是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建设一个新镇(用他的话讲是“田园城市”),在那里,除了具有城市的经济和社会优势外,还将提供在19世纪城市内部消失了的宁静健康的环境和亲近大自然的感受。霍华德颇具历史穿透力地提出,“田园城市”具有三个特点:
自然之美——水清洁、无烟尘、空气清新、田野与城市相融;
社会公正——无贫民窟、社会机遇平等、充分就业;
城乡和谐——城市繁荣和乡村发展互动取代城乡分离。
成都人说:哈哈,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这事儿。
在历史上,有人喜欢把“田园城市”与“乌托邦”相联系。事实上,霍华德不仅仅是个幻想家,也是一个行动者。1903年,他组建过一家公司,购买了距离伦敦35英里远处的一块3818英亩土地,建设了莱奇沃思(Letchworth)田园城市,大伦敦地区的第二个规划社区韦林花园城(Welwyn
Garden City),也是由霍华德在1919年开始建设的、相当成功的一个社区。
我们今天生存环境与霍华德时代已经有很大不同。当时的世界人口不到20亿,而现在是66亿;当时早期工业化国家还没有完成第一现代化,而现在人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当时的产业主要是重化工、钢铁、煤炭和农业等,现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种类繁多。我们现在已经不可能按照霍华德“田园城市”结构示意图(霍华德曾经提出过“单个田园城市的结构”和“田园城市的群体组合”或者叫做“联盟城市”的构想)来实现“田园城市”的梦想。但是霍华德关于“田园城市”的一些思想仍然富有启发意义。
比如,对于产生城市病原因,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城市无限度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只要控制住城市的“磁性”便可以控制城市的膨胀,而有意识地移植“磁性”便可以改变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基于这样的分析,他提出建立一种“城乡-磁体”,把城市的高效率、高度活跃的城市生活和乡村环境清新、美丽如画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摆脱当时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困境。霍华德关于“单个田园城市的结构”和“田园城市的群体组合”的构想,对于思考像成都这样单一中心城市的发展,以及建立“城市群”的实践,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