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专业的缘故,常被邀请到市政府开会,有机会与市长面对面讨论相关问题。前天,就有一次这样的面对面。
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管理者总会被诸多的难题围绕着、困惑着。也许,就是因为有了一定的发展,问题会更多,难题会更难。看到有消息说,今年中国的GDP总量会超过日本,我马上想到,这背后又会有新的问题和麻烦。
在我们这个社会,不乏发现问题、揭露问题、甚至针砭时政的老少“愤青”,但是却鲜有哪怕是能够解决一个问题的能手。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发现会发牢骚的人不少,会做事情的不多。于是,问题依然多多,意见依然多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说说问题是容易的,而要真正解决问题却很难。在这个意义上,我并不欣赏各种类型的“愤青”们。
实际工作中的管理者,对现实问题的感触和理解,往往超过理论工作者。
下面是我和市长的一段对话:
陈光:现代政务管理正在经历从内部流程管理到社会服务管理,从政府对社会的直接管理到多主体的公共治理、从目标考核为主的内部评价到包括内部控制、社会评议和第三方评价在内的绩效管理的转变。我们城市的发展也许正好处在这个转折点上。
市长:我赞同你谈的三个趋势。我心目中,未来的政府改革要达到“三化”,经济市场化、管理民主化和社会公平化。我们有初步的市场经济体制,但是我们的市场是扭曲的市场;我们的基层治理、特别是在农村的治理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城市的街道和社区如何实现民主管理还没有载体来有效推进;我们的发展对所有社会成员仍然是不公平的,这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就是政府改革的方向。
陈光:我们的市场是扭曲的,是因为我们只有两个力量:政府和市场,缺失了“社会”;为什么我们没有有效的公民参与,是因为社会组织的发育滞缓;为什么社会矛盾凸现,也是由于社会发展迟缓,没有利益冲突的缓冲机制。如果说,前30年我们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那么后30年更加繁重的任务是要建立现代社会治理结构。
市长:我常说,我们是一个没有“社会”的社会。政府的职能必须转变,全能政府必须改变。我们也在做试点,基层政府办事处的工作与经济事务脱钩,强化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说实话,困难很大。重要的不是有没有认识?有没有激情?该不该去做?重要的是改革的实现和可行的路径在哪里?哪一条才是在诸多制约条件下可以走通的路?
.....我陷入沉思,他说的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