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15日电,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及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杨伦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抄袭一事已被确认“基本属实”。但学校方面表示:抄袭系杨伦一人所为,陆杰荣署名仅为帮助学生的论文得以发表,非直接责任人。
校方这样的表态,还不如不说。第一,如果不是被原作者发现抄袭而曝光,如果是篇获奖论文,校方还会谦虚地说,这个荣誉与副校长陆杰荣先生没有关系吗?第二,究竟什么是“学术不端”,教育部日前发出的《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明确有七条,包括:(1)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2)篡改他人学术成果;(3)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4)伪造注释;(5)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6)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7)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等。殊不知,“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也是“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不是新的话题,但是这样的行为实际上已经到一个怎样的程度?
据央视报道,自2008年底开始,反剽窃软件开始在部分高校及科研单位推广使用,目前此类软件主要有两家开发商,一套由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与清华同方知网共同研制,名称为“学术测谎仪”,另一套由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自主研发,取名为“ROST反剽窃系统”。
据有关资料,此类软件判定内容有15%以上的相似就会被视为抄袭。“学术测谎仪”内置一个强大的数据库,只要将学生论文与数据库中的资源文献进行对比,即可检测出雷同的语句和词汇。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自主研发的“反剽窃软件”显示,某所部属高校在783篇论文中,涉嫌抄袭者过半,全文剽窃的论文有161篇,占20.4%,段落剽窃256篇,占33.2%。全国已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20多所学校和100多家期刊开始使用反剽窃软件。
技术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教育制度、学术体制、评价系统、社会环境的根本改变,技术的作用总是难以治本的。
我常常写博抨击官场的腐败现象,比较于学术界的腐败,后者更加可怕。官场的腐败是坏掉一批快要老去的旧人,学界的腐败是坏掉一批代表未来的新人;官场的腐败好歹有一套整治的纪检监察体系,学界的腐败至今没有健全有效的措施;官场的腐败一旦确认没有人敢于公开掩饰和辩护,学界的腐败曝光之后,总有人遮遮掩掩、环顾左右而言他。。。。学术不端猛于官场腐败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