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去台湾,他们是直接向消费者发放3600台币的方式增加内需。我们也在扩大内需,以投资4万亿进行基础建设的方式。基础建设也是增加生产能力,虽然在建设阶段增加了就业和工资,但是,其形成的生产能力要大大超过其对收入和消费方面的贡献,在目前国内产能大于国内市场容量情况下,必然导致这些投资难以回收而产生更多银行坏帐,同时这些投入变成收入只占小部分,还有很多沉淀在高收入手里,必然不能解决国家产能过剩每年近4万亿元人民币问题。因此,在4万亿基础建设投资方案下,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有城市,比如成都向困难者发放补助金,但只具有象征意义。扩大内需的关键是结构调整、实际增加消费者的收入或者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愿望。根据有关材料,其实我们可以做以下工作:
1
在城市大幅度提高低保标准,比如在500元/月以上;全国总低保人数2400万,需要支出120亿/月,年支出1440亿。
2
逐步增加增加最低工资幅度。一年之内可以多次增加最低工资,每次20%以上,使一年后最低工资增加70%以上,全国工资收入等约为10万亿,其中低收入者假设占60%,则增加量不超过2.656万亿。
3
扩大教育和医疗保障范围和质量,一年支出增加10000亿,只有建设这些保障措施,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才能使新增收入用于消费。
4
建设平价房屋供应普通劳动者,杜绝少数人暴利,使普通劳动者能够消费得起房屋,使房地产业真正实现良性循环。使民工能够在城市定居,将农民转移到城市中。我们的城市房屋建造能力在每年6亿平方米,可每年安置4000万人,估计10年就可以解决农民转移到城市问题。由于城市居住密集,将减少住宅用地10%以上,从而使粮食生产更加有保障,同时减少交通、农村儿童教育等多方面问题。
5
提高农村低保标准。 农村低保人数约3400万,年人均增加支出5000元,相当于年总共增加1700亿元。
以上总计不超过4万亿人民币投入,产生的效果是,最终实物财富留在了国内老百姓手里。既缓解社会矛盾,又提高了国内消费水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