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代币法在幼儿管理中具积极作用

(2013-08-14 15:01:40)
标签:

代币法

管理

作用

反驳

分类: 育儿心得
此文是看到广州涵爸当学而立的博客的文章引发思考的一篇商榷性文章,敬请两位爸爸和其他各位读者指正!

近几天在博客上看到广州涵爸和当学而立两位父亲都谈到代币的问题,看到两位都一边倒的反对这个方法,我直觉觉得这个方法是可以操作的,在幼儿管理中应该也是有其价值的,为什么两位爸爸如此异口同声的反对呢,通过查阅资料和思考,谈谈对这个问题的一些自己的看法。
代币是什么,大家不太好了解,当学而立在博客中查阅了专家资料,在此原文摘录帮助大家理解。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小红花、小红星、盖章、卡通贴纸、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以作为代币。当幼儿做出教师所期待的积极行为后,就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幼儿可以用一定数量的代币兑换他所喜欢的将礼物或者活动。”(摘自陈帼眉的《幼儿教育心理学》)
所以代币在这里有双重意义:第一,代替,并非是实物,也并非直接性的其他奖励,就是一个替代物;小红花,盖章等都可;第二是货币,货币的职能就是可以易物,因此如果替代物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有了和货币相当的功能,可以从规则制定者那里交换自己想要的物品或者事先约定的其他奖励。
两位爸爸反对的理由有如下几点,在此逐一反驳下。

1、“代币法是行为主义的强化法,已经不符合当今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思潮”。
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种思潮,强调的是刺激-反应之间的连接,最基本的使用方法就是强化。时至今日这一流行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心理学思潮已经被淹没,但其强化的原理却深深受惠于人们。
比如孩子做了个积极行为,你夸奖一句:你真棒!这就是一种语言强化;他会帮助孩子更进一步强化这个积极行为。
比如一个微笑,一个吻,一件孩子喜欢的物品,都可以作为孩子积极行为的强化物。
所以认为这是一种机械主义的行为训练法,而反对它,我认为是一种一棍子打死的消极做法,在心理学上有个非常好的比喻,难道因为洗澡水脏了,我们就把水连同孩子一起泼掉吗?大可不必如此。

2、“容易让孩子由关注行为转向关注代币本身”
这的确是使用代币的最大风险,因为你要强化的是某个积极的行为而不是代币本身,一旦代币成了孩子积极行为的终极追求,孩子的内在积极性被这个外在物所掩盖,这的确是一件祸害无穷,本末倒置的事情。
不过我们还是要细细分析,不要轻易接受这个判断。
我认为,首先代币本身指向的是一种行为,况且代币本身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它本身是中性的,如小红花,盖章等不具备直接的刺激功能,因而可能比直接的物质奖励那种的功利性要弱很多。
广州涵爸举了个例子,说一位男孩子,家教的老师每周上课后,就给孩子一个小检验,获得成功就可以盖章,老师和他约定,达到2000个印后,就可以换一个台灯,孩子经过努力真的达到了。后来自然是得到了台灯。
涵爸说得到是得到了,可是英语学习的目标也达成了,他担心孩子会因为不再有盖印而停止英语学习。
我并不以为如此。
在这里,我真的很为这个孩子自豪,一周一次课,一次可能就盖几个章,这样要获得2000个章,这个孩子的坚持性该多么强啊,意志力,耐心等优良品质简直已经养成了。
此时此刻,这个孩子难道没有获得一种成就感吗?而孩子的成就感不正是来自于他的坚持、优异以及努力吗?此时此刻,我觉得代币已经很完美的实现它的功能了!
想起以前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人忽然叫板打赌,一个人说只要给我一日三餐,我就能呆在书房5年,不出门一步,另一个说,若你能做到,我就将家产全部给你,若你做不到,则你的家产全部给我。
两人开始打赌,这个人就在一个四处封闭的房子里读书,他每天把需要的书单提供给另一人,另一人负责提供书并一日三餐,这样斗转星移,渐渐的到了约定的期限,这个人真的在那个小房子里和书共度了5年,眼看结局就要揭晓,在外面的人想想自己辛苦付出5年,原先是觊觎对方的财产,结果将要失去自己全部身家,于是想想杀机顿起,操刀准备杀人,可是夜黑风高之时,等他走到这所小房子,发现这个人早已凿墙离去。
这个人经过5年的阅读已经练就一身的智慧,看透了人性本质,料想事情的转机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而更要紧的是自己在书中已经习得了一种超脱的智慧。
看着空空的房子,这个人的刀子哐当一声落在地上,他陷入了思索之中……

其实两人打赌事先约定的,支撑这个人5年足不出户的动力一开始应该是钱财,但是等他渐入佳境,忽然发现了自己真正的需求,人生的真谛,这是比钱财宝贵千万倍的。
由此我想到对于代币也是如此,通过代币强化而对行为的积累会使孩子达成一种自然的归纳,什么行为是值得嘉许,什么行为是不被赞同,久而久之,持之以恒的坚持不仅对于孩子的意志品质有利,我想代币和正面行为之间的关系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3、“代币使孩子变得懒得思考,盲目执行”
正如两位在文中提到的,这比较适合低幼阶段的孩子,他们给出的年龄段是8岁,我觉得这就足够了,要知道孩子的一些习惯和目标认同难道不是在低幼阶段更可以塑造吗?至于代币执行起来使孩子懒得思考,我认为这里面暗含的假设是代币规则是由父母一方直接制定而让孩子遵守,这其实是父母执行产生的问题,并非代币本身的问题。
还有文中提到的,代币使用过滥过频,孩子对规则的约定不服,或者通过非正当手段获得代币等,这些都是后天操作的问题,而不是代币本身之过,在此无需一一反驳。

代币本身其实是很有用的,家长应该学会创造性的使用这个方法,当然执行起来繁琐、不好操作,不好定性等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应该强化那些便于操作,可以直接量化的行为,等我家的小宝长大了,我会亲身试法,到时候再将我的实证经验跟大家分享!

当学而立的回复,贴在此处,补充我思考之不完善,励我进一步研究。非常感谢!
很高兴能与你共同讨论这话题,我就不拐弯抹角了。
1.可能之前我表达得不够清楚,我没说过代币法不好。说好或不好,是要有参照物的。与直接的物质奖励相比,用代币法是很好的。与关注规则的内涵、关注学习的兴趣等相比,物质奖励就不好。代币法是大幅度改良的物质奖励。
2.对低幼幼儿来说,强化措施的使用次序是:精神奖励、代币、玩具、食物。精神奖励能起效时,就不用代币。
3.我们作为家长,与孩子相处时,是什么样的关系?人本主义的马斯洛所说的“爱与归属”、“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要用人本主义的思想指导家长与孩子的关系。
4.行为主义的方法的确很有用,而且便于程序化和观察效果,这优点反而被人批为“机械”。这些方法没什么错,但容易被过度使用,从而影响亲子关系。
5.你说的“比如一个微笑,一个吻,一件孩子喜欢的物品,都可以作为孩子积极行为的强化物。”是精神奖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代币强化”。
6.你举关门读书打赌的例子,恰好说明涵爸的观点:代币法不宜长期使用,要逐渐撤离。这打赌只是在开始时有用,让房内的书生静下心来读书;在后来,是要靠他对读书的内在兴趣来支撑的,如果他还是整天想着那家产,这书就读不成了。
7.“代币使孩子变得懒得思考,盲目执行”,说得没错,孩子关注代币本身,就会影响到对行为和对学习内容的关注。我觉得这种影响是无法消除的,要努力想办法去降低。
8.你说的“至于代币执行起来使孩子懒得思考,我认为这里面暗含的假设是代币规则是由父母一方直接制定而让孩子遵守,这其实是父母执行产生的问题,并非代币本身的问题。”很有启发意义,对于较大的孩子,可让TA参与规则的制订。
9.我家当当6岁了,我不敢轻易用代币法。点点还不到3岁,在某些方面还是适用代币法的,点妈你很有钻研精神,我相信你能扬长避短,把代币法用好。期待你的经验总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