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评:《多空之惑》06/08/18 (三)

(2006-08-21 08:32:37)

现在市场很迷茫,各种声调都有,要嘛有神士预言2019年股指会到8962点,要嘛有大师说1300点见。2019年的事,对我们很多上了年纪的投资者没有任何意义,1300点同样可笑,这是无视市场本质信口惑众。他们忽视了现在的市场本质,忽视了银行上市年管理者的智慧。中国的金融风险集中于银行,在中央集权控制体系之内的银行如果有风险,得中央政府承担责任,化解金融风险的步骤,就是将银行上市将风险转嫁于民间。股改为的是什么?说到底为了是中央政府的利益,没有理由相信在风险没有转手之前,管理者可以让市场完全市场化。所以,为了这个目的,不应有过分的波动,甚至不应有超过预期的下跌。否则的话,如何能达成原有的初衷。此外,从市场博弈的角度看,今年散户大量新开证券帐户的最高峰是在五月上旬,那时多少新散户象傻瓜一样的三天赚到了十年的银行存款回报率。那么多散户都能赚钱还要机构干什么?新发的基金还有谁会去买?所以,当然要让他们教些学费。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查查机构的持仓比例变化情况,四月底五月初第一轮减仓是QFII的杰作,而六月中到7月初则是基金们的杰作,到了七月末八月初,有些基金旗下的持仓量已经低于基金契约约定达到了下限。而正好是此时,媒体上传来了所有机构一致惊呼中期调整来临的呼声。这说明了什么?其实上当所有人都觉得中期调整来临时,中期调整已经到了尾声,一致性的看空加上媚俗的媒体渲染能不对市场造成冲击吗?但真正得利的又是谁?从我们编制监控市场的机构持仓指数的波动变化以及成交变化看,实际上87日以后开始就有主流资金开始在做头仓布局了,这个市场变化跟我们上面所说的C-4反弹往往是大资金头仓尝试性进场的观点相吻合。

现在市场的情况是C-4的走势已经接近衰弱期,随后C-5依然还是会把高速扩容的题材拿出来发挥余热。可以预料要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好办法就是盯住国航,这“一石二鸟”之计既可逼迫扩容速度放缓,又可制造混乱拿到更便宜的筹码。参与承销的券商也不是雷锋,没有必要套那么多钱在里面,否则后面的承销如何做?就当做承销收入有损失吧。能在发行价上下一两分钱套现出来就是胜利。

尽管短期的市场形势依然没有转好,前两天两根阳线把一帮人激动得不行,以为这就要涨了。告诉你吧,还没到时候,大四的调整总是会让看多看空者都吃耳光。在C-5没有走出来前,从纯指数意义上讲,市场是不具备普遍意义上的操作价值。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实际上有很多优质股已经回到了合理估值之下,因此,它们会吸引价值投资型长线买家进场。所以,当C-5真正来临时,你会发现实际上有许多品种已经不会再创新低了。所以,这种时候很难用该减仓还是增仓来一言概之。投资者和投资者对待市场的眼光是不一样的,投机者看到C-5的下行会首先想到止损,尤其当C-5跌破C-3低点时,这些墙头草般的市场参与者往往是争相出逃。而有眼光的投资者却会在此时不断地逢低买入足够便宜的品种,下跌反倒意味着机会的来临。

真正有眼光的投资者,现在看到的不是静态估值高了,而是看到了市场的变现估值与股价之间存在着巨大差价利润。而我们说全流通时代的来临,最关键的要素是消除了市场的并购壁垒。假如大股东想要利益最大化,最简洁的方法是通过合法的政策机制将其注入优质资产。所谓变现估值就是目标公司实际资产的变现价值,而不是以市盈率水平所衡量的当期价值或者预估价值。有些细心的人会发现全流通后我们的市场整体变现估值实际很高,与现在的股价不成比例,这就是市场能够吸引外资的动因。可惜的是我们很多人被调整迷了眼,没有看到市场全流通背景下市场的变化,也没有意识到机构的盈利模式实际也在顺着这条思路改变。你看到法国那家企业以18元高于市场价要约收购苏泊尔以为他们是疯子?但实际上我们市场上很多人是傻子根本体会不到外资的本意。而近期国资委主任李融荣的讲话很重要,里面有许多内容如果你深刻领会将会在后面的行情中受用不尽。应该明白市场的原动力现在不全是业绩的问题(当然业绩也不呈衰退状),本币升值驱动、变现估值认同,会推升起一轮崭新的行情。

对于短期波动实际上已经没有过多好讲的了,央行的加息,催生了C-5的到来,但由于C-4反弹的时间拖长,使得整个C段调整的结束点将后移,在未来的七到十二个交易日间的可能性不小。对于小资金而言,你现在所要做的事就是等待,等待那自低位而起的第一级分时推动出现时再予以重拳出击。

 

莫大 sulon@21cn.com   06/08/18  15:4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