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与固执,勇敢与莽撞,执著与任性,独道与狭隘,敏感与敏锐,犀利与偏激,谁能把握住这些词汇的分寸,并且很清晰地表达出来?准确地体现出来?
这些日子我一直在反思,为什么我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不一样,尤其是在入小学面试的那天,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二比三十二的与众不同,在其他诸多的问题上都有着跟其他小孩不一样的反映.
比如你带她们去上舞蹈课,你若叮嘱她们假如下课时看不到家长就应该跟老师在一起,妈妈一定会回来接你们的.对于有些四岁孩子来说,(她们是四岁半开始学的舞蹈)这是家长很正常的一句叮嘱,而对于我家那俩丫头来说,就马上理解为以上这段话是家长的试探和暗示,隐身的意思就是今天舞蹈课这俩小时内妈妈肯定要离开,而且还要很晚才回来接.于是她们俩一口咬定你的动机,马上跳脚坚决反对.还有一次快要过年的时候,我跟老公随口说保姆要提前回家探亲,单位有事我还要加几天班,两个在一边摆积木的孩子又同时反映了起来,"有人要探亲,有人要加班,爸爸昨天还说要出差呢,那谁来管我们俩?"被孩子们抓住了话柄的我,只好详详细细地把这几天的日程安排和大人之间的衔接向孩子们汇报,要认真汇报得滴水不漏,否则难以把她们忐忑的情绪安抚下去.就这样过早地喜欢体察大人的心思,她们思想的复杂程度超出了其他单纯的同龄孩子,说白了,就是有点聪明过头了!
孩子们的这些与众不同曾经让我十分困惑,孩子她爸爸反问道,"你为什么要求自己的孩子事事都跟别人一样呢?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性格和人生轨迹也是不同的呀!人云亦云未必就是好,与众不同未必就全错."是呀,孩子三岁之前,找保姆换保姆,带孩子上医院打吊瓶熬汤药,几乎成了我生活的全部,那时候我没有更多关注过孩子的情商培养,活下去才是生活的唯一目标.再大一些就是带孩子拼命地参加户外锻炼,锻炼身体少生病又成了生活的课题,我对她们的表扬无非就是打针不哭,吃药不哭,上医院不哭真是太棒了!孩子多,人力少,孩子不生病的时间又是少之又少,这就是我们家教育环境的软肋.
说实话,我和老公这两个七零后,由于在各自家里都是"苦大仇深"的排行老大,所以在性格上有很多时代的痕迹,说得好听叫好脾气特宽容,说客观点就是习惯隐忍和谦让,无条件谦让同时也就失去了很多机会,无论是在各自的家庭当中还是在社会上,这是我们切身感受到的不平,所以在教育下一代上就很自然地不想让孩子跟自己一样,纵容孩子去表达主观意愿,捍卫自己的尊严和合理利益,也就成了必然.我鼓励她们从胆怯变得勇敢,教育她们有自己的想法就大胆地说出来,不要在乎别人的目光,但是没有告诉她们把勇敢和委婉结合起来,我鼓励她们对自己的见解要坚持,不要随帮唱影,但是没有很好地告诉他们坚持与固执的区别.在我的家庭氛围里是人人平等,就是家长有错也要向小孩道歉,但是我没有告诉她们社会的环境却不是这样的,我们无法改变外界的环境.孩子们是认真地在学在做,做到了极致,极致到头一次走向外界社会就撞到了南墙上,同时也让家长的教育理念坠入了深渊.我那有一点西式的教育方式是否应该调整?
那天我带孩子们在小区内玩轮滑,碰到另一个家长也带孩子玩,她十分惊讶地说:"哎呀,双胞胎!我认识你们."我马上面带微笑看着她,她继续兴奋地说:"那天咱们园区内小学入学面试时我们见过面的,这俩孩子在那还大闹天宫了......"我立刻满脸通红.我很担心这件事情如果把孩子们就此贴上标签,是否会给她们的心理留下阴影,毕竟你不能要求别人去理解这一切.滑得正欢的团团接过了话茬,"那件事情是我错了,我妈妈第二天就向校长道歉了,我也向我妈妈道歉了,我们家开了三天的批评会,我还被罚倒一个星期的垃圾呢,我爸爸说没有人能做到一辈子不犯错误,我都改好了."圆圆在一旁还溜缝呢,"是呀,我妈妈说不能老抓住过去的事情不放,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这就是七岁孩子的心胸,很轻易地摆脱了大人的尴尬,孩子们都能做到心无蒂芥地继续快乐的生活,我还有什么耿耿于怀的呢?
发现自己孩子跟别人孩子的不同,接受自己孩子跟别人孩子的不同,正视自己孩子跟别人孩子的不同,享受自己孩子跟别人孩子的不同.天还没塌,没什么大不了的!孩子,你在前面继续走,妈妈在后面勇敢地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