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篓,是湘西大山深处的一种生活、一道风景。1990年,湘西古丈籍著名歌唱家宋祖英以一曲清新甜美的《小背篓》,让背篓以一种风景的姿势进入了中国的千家万户。1996年5月,诗人彭浩荡来看我,陪着走了古丈的很多村寨,回去后他写了一首题为《背篓》的诗寄给我,善感的诗人第一次从凝重和抗争的角度审视了这一种生活、这一道风景。今天,再次读来,仍然让我心潮起伏:
背
篓
彭浩荡
和木排、码头、陡峭的石板路
层层叠叠的寨子山峦
融为一体
合成湘西厚重的底色
背篓是一座座移动的山
遮住了背背篓的人的身躯
从后面,只能看见行走的两只脚
高高地堆满了粮食、瓜果
圆滚滚的粗木头
汗淋淋的岁月
小镇的十字路口
一群苦力汉子
坐在倒扣的背篓上
等候雇主
那是一幅雕塑
一位六十多岁的阿婆
发辫盘在头上
背篓上大捆从后山砍下的柴禾
那是一座山的坚韧
集市上一苗条少女
褐色的背篓
映衬着红色紧身衣牛仔裤
那是远古与现代的邂逅
有时,你能看见,从背篓中
探出一颗小脑袋左顾右盼
当孩子能走路了
妈妈也会给他一只背篓
背篓是用苍古的藤条编织的
它的肤色
和湘西人的肤色一样黝黑
漫长的冬夜,当一屋人
围着火塘取暖的时候
它会在桐油灯下闪烁
给孩子们讲傩神和山爷的故事
在湘西,没有空手闲逛的人
背上背篓
遂呈现一种凝重与抗争
有一次,我带回一只背篓
把它
挂在大厅裱糊精致的墙上
夜深了,我听到它
痛苦的叫喊
“让我回去,让我回去!”
背篓是湘西血肉躯体的一段
它的灵魂
只能燃烧在
山地人永不困倦的
一
步
一
步
的
脚
印
里






(注:以上图片后四张均为作家陶少鸿在古丈县城拍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