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古丈(转)
标签:
文化 |
分类: 转载文章 |
在湘西,武陵山脉的深处,有个地方,叫古丈,是个县。县小,是湖南之最,全县面积不过1200平方公里,人口亦不过13万。城更小,挨挨挤挤的那么点房子,坐落在峡谷中的一块小盆地里,四周固定了屏风似的青山。说是城,不如说更象一个城的模型。又有个稍加夸张的说法,一辆汽车,从城的东头进去,踩一脚刹车,待车停稳,已到城的西头了。但小归小,却是颇有特点的。特点之一就是一个县城应有的它都有,可谓五脏俱全,如若鸟类,就该是南美亚马逊雨林中的一只蜂鸟。二是朴素,或说古朴。它的街道,长不过三五丈,但两旁树木的林荫有如雨棚一样地遮护下来,飘叶处,闪亮的青石光滑如镜。房宇则井然有序,让条条通幽的小巷像豆腐那样划分。又多瓦屋民居,多吊脚楼,多茶楼。
因为城四周的山坡上俱是茶园,清明一过,白天街上多有赤脚背背篓采茶的茶农,夜里茶香则飘满了城中的每个角落。与山相连,树多,鸟自然多。所以城中人一般不养鸽子。一年四季,桑巴雀金丝雀阳雀子之类的鸟总在枝头嘻戏鸣叫,偶尔就有过山的野鸡或尾巴很长的五彩锦鸡飞到城里来。城中流淌着一条小河,名古阳河,是湘西酉水的一条小支流。水流清澈而明净,既倒映了山影及城影,又浇花一样地滋养着小城。喝茶及日常生活用水,又有大小井,曰北泉,南泉,西泉,皆以亭砌护,泉涌又都有腿肚子粗。但见雪浪翻泻,甘冽而爽极,又终日流响如琴。一座县城,城中人都有喝井水,这不惟在湘西或湖南,在中国,恐怕也算个特例。这样的环境,使小城成了一座天然的四季氧吧,空气的清亲是自然的,盖被子也是常有的事。又加之夏季凉爽,冬季则温润,偶有雪花落下来,未沾即化着了水。
说起来,古丈的环境又是古丈县的一注脚,一个缩影。概括起来有三多,多山多树多水。出门见山,这是确切的。山多奇峰怪景,这也是确切的。树多,森林的面积达16万亩,覆盖率为88.4%,其中还有7万多亩属原始森林,老早就是一个林业县。树种又多珍稀奇异,珙桐、水杉、红花木莲、香果树等国家挂了牌的,就有30余种。森林蓄水,便有无数的大小溪流。你很难想到,在这小县的重山里,就有一个宽约3平方公里的湖泊,名叫栖凤湖,与湘西的大河酉水相连,湖上行船,湖中养鱼。水中湖岛星罗棋布,环顾两岸则青山绿树,花香鸟语,景色是没有谈的。所以有人常说古丈是湘西武陵山中的一颗珠子,藏匿着,顾自地闪闪发着光的。
古丈是湘西的一部分,其主体民族是土家族和苗族,若论及历史人文,亦可谓久远。楚开汉中,汉设武陵,古丈自在其管辖之内,再又属酉阳县,属永顺府,清灭后,民国二年即公元1912年改厅为县。因临在酉水边,其境内的河西镇及罗依溪镇(该镇现已淹没)历来为酉水码头重镇,有楚蜀通津之称。上世纪80年代河西镇白鹤湾发掘的上百座战国楚墓,出土千余件珍贵历史文物,是湖南省继马王堆汉墓出土后又一重要考古发现,其“工师铭文戈”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古钱币“大布皇千”为省内唯一发现。同为境内的会溪坪,实为湘西土家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公元940元,楚王马希范与土司彭士愁交战议和,即立“溪州铜柱”于此。至今境内酉水沿岸古城墙,古街,古井,乃至古店铺茶圃随处可见,自然村子老司岩就是湘西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落。其民俗纯厚、多样而独特,如土家有跳马,社巴,有挖土歌;苗族有七月七,赶秋,跳香,傩戏,苗鼓等。楚风习习,歌舞飘摇,民性强悍处,纯朴处,风情浪漫多彩处,既融合在整个湘西的民族文化氛围之内,又独具一个小县自己的特色。
最显著的特色,是茶,或曰茶文化,古丈历来是被称为茶乡的,源远流长,名副其实。去湘西,不去古丈品茶,便品不出湘西味,算是白来,因历史文化山水人情,俱在其中矣。古丈种茶的历史,也古老。先民即为茶农,但只是传说,无可考,人有先人与君山茶王斗法的故事。有据可查是在唐代,古丈茶是贡品。会溪坪有一株茶树王,股粗,高两丈余,树冠荫盖数丈。及至明清,全县种茶已经普及,到光绪32年,古丈同知董鸿勋再施改良与推广,茶业便一直兴盛不绝。古丈山水杂异,云蒸雾绕,出好茶,质优而特异,一杯在手,清香四溢。观之但见银毫闪烁,汤色碧透中显出缕缕金丝,品之则清神醒脑,甘醇满口又余味无穷。如此,古丈茶名声远播。长期以来,古丈毛尖取得过包括“莱比锡博览会金奖”、“中国十大名茶”在内的无数美誉,茶叶生产也成为古丈今日的支柱产业。至于喝茶,在古丈则是老少皆宜的一种极普遍的习惯。或许古丈人就特别注重衣食,讲实际,看重生命的调和养成乃至人与自然的和谐,遂由喝茶竟而就影响到了人的性情。因为即便在湘西,古丈人的实在与厚道,也是出了名的。
古丈小,人多勤劳,但限于山区条件与偏僻地域,历史上社会经济比较滞后,这是实情,又受其社会经济及地域的影响,所以人才俊杰较其它地方为少,但也不是没有。只近代一百多年来,军事上有参将、副将一类的人物,其中杨占鳌算一个代表,曾任甘肃提督。历史课本里在述及太平天国志义时,有任大贵打死萧朝贵一说,清廷将领任大贵即为古丈人,当然这不是个好例子。但抗战时期,湘西著名的128师逆溃退的国民党正规军而上,血战日寇于浙江嘉兴、江西牯塘等地,英勇不惧,赴死为任,其中古丈人占了一个团的比例,团长亦为古丈人。作为湘西的组成部分,湘西的气候直接作用到古丈。清末民初一个时期,就多有留学日本的青年,乃至受新风气影响,外出求学或径直投身革命进而建功立业的,更不乏其人。如原国民党第八军副军长、起义投诚将领田仲达,老红军彭祖贵,进步学生、原《大公报》著名记者萧离等。有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古丈人受其山川环境民俗风物的熏染,养育,似乎又格外具备人文技艺的悟性与天份。譬如山歌,就格外发达,在路上随便碰上一个什么人,只要来兴致,就可以唱得山摇地动高亢婉转的。后来就出了一个何纪光,从古丈唱到长沙,唱到上海,再唱到北京,终于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一代歌唱家,演唱的歌曲就有《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等,都是民歌风味。据说何纪光的歌喉,除去嘹亮、极富感染力穿透力外,其音域之宽广,至今无人企及,比意大利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还要高出几度音。到了20世纪80年代,又出了一个新秀宋祖英。宋祖英为青年歌唱家,时下正放歌于中国歌坛,其歌喉的甜美动人,品味的纯正,无需多说。艺术之于小小的古丈,有时候不免似有无独厚此的味道,其实是有其客观、必须的原因的。
富有山水泉林,小县独具特色,这也就是茶乡古丈了。这里尚须补充一点,现在的古丈,社会经济各方面正迅速发展。虽还保持着古朴的自然界风貌,又民风纯厚人性善良,但思想观念正变化翻新,逐步与时代趋一。同时也不能再说古丈县闭塞或偏远,因为交通已相当便利,古丈位居湘西中部,一条国家二级公路,纵贯县城,南接州府吉首北连张家界,都只有数十公里,一条枝柳铁路又傍城而过。有篇短文就说到了乘车人到了古丈的感受,一辆列车驶来停下,东头钻进了前面的隧洞,车尾留给了后面的隧洞,单让一节节绿色车厢露在外面,象横在西山唇际的一管竹笛。那笛孔的车窗口探出一个个旅客的脑袋,他们望着山下小城,有了话题:“这是哪里?”“古丈”“是个村镇?”“不,是个县城。”“哟,小巧玲珑哩!”接着汽笛长鸣,咣当一响,列车开动了,旅客却已将小城记在了心里,并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这样的感受,是真实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