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贴:当青春呼啸着碾过记忆(三、四、五)

(2008-06-30 11:19:36)
标签:

文化

分类: 转载文章

 当青春呼啸着碾过记忆

时光的味道

    专升本的日子本身并没有什么可留恋与纪念的,而在这过程中一些人一些事却是永远的印在回忆里。

    开学第一天,我们这一群来自不同学校的“老油条”背着行囊挤在报到处,我专科学校的六位同仁们再相聚在这陌生的环境,报到、交费、注册、领饭等等一系列繁琐的手续,我终于被分在了610这个10人大集体,与之前的4人小套间比起来,这里更像个集中营,四所学校的“精英”从此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同居生活。

    人,真的不能貌相。暄暄因为报到那天和爸爸的分别还掉了眼泪。当时我暗里鄙视,又不是第一天出来读书,但通过后来的交往我才知道她就是这样一个直接的人。所以我从那一刻就对自己说,不要用第一眼去确定一个人,一定要慢慢来,这一结论后来更加从我和群子的身上得到了体现。

    610的四朵姐妹花,将永远是我心中的一个疤,一个我尽力去回避的痕。暄、青、阿梅和我,这四个身高、身材都有各自特色的姐妹花,相信在校园里开心与纯真的笑容,只能永远定格在当年我们在湖边树下的相片中了。我与CC的爱恋让我在厌倦自己的同时也脱离了她们。这一场恋爱并没有让我找到安全感,相反,更多的却是逃避与烦燥,太在意别人怎么看,反倒把自己困了进去,以至于我再也不愿也不想把这一段所谓的爱情讲给任何人听,包括她们,其实是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该想什么、要怎么想下去,我与CC、与她们越走越远。在毕业的时候,看得出来,我们四个都在努力的维持着友谊,努力的像过去那样,但我心里深深的明白,我们永远不可能回去了,也回不去了。毕业两年,联系的电话少的可怜,忙,似乎是我唯一的借口。我的确是忙,但如果真的放在心里的话,再忙也能抽出时间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我明白,有的伤痕是无法修复的,与其这样,就随它去吧。大家生活在各自的城市,相隔百千里,以后想必见面都很难。我会将这个姐妹花的故事告诉我的子女,至少在当年那种大杂汇的学校有过这样一段真挚的友谊我都很开心了。谢谢你们。

    CC的事情说不清自己当初是什么心态,现在想来,也许根本不是感情,只是一种感动或者女生骨子里的虚荣。CC对人很好,所有人,太好,太好未必是件好事。有些男人对自己的女人很好,但对别人很平淡,这才是好男人。一个男人如果对所有人都一样好,那他一定不会是个好男友好老公。他恰恰是这样一个人,当初因为一些细节的事情我被他打动,两个人就阴差阳错地在了一起。接下来的故事我不愿再去回想,因为没有可以一想起来就会发自内心微笑的事情,只能想起我的赌气与他的沉默。我们的分分合合在大家眼里莫名其妙,我更加的不理解自己当初的想法,而这一场看似“男才女貌“的爱情终于在以一种不痛不痒的方式宣告彻底的结束,就像当年毕业我与长沙的告别一样,长沙在南,而我却一路向北。

    开学迎新大会,因为我的口无遮拦,让我们伟大的学工组老师记住了我。因为一次会议讨论自由发言,老师以及“校友”,他们似乎总是带着有色眼睛看待我们,总觉得我们这些专升本的学生是外来户,是比他们低级别的学校里“不务正业”从良到这里来的。而我在这次大会上也含沙射影的鼓励我可爱可敬的专升本战友,证明自己和大家都一样。我这一言论得到了战友们热烈的鼓掌,同时也成为老师心中专升本的代表,尽管我的成绩并是拔尖的。也许是因为我的敢怒敢言,也许是老师们勉强为了证明他们并不歧视我们,以至于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莫名其妙地成了学院党支部的宣传文员,与那个骄傲拔扈的“正牌学生”组织委员算是扛上了,好歹也为我们专升本同学们争了口气。但我发誓,我承认读专科时入党我是费了心机的,但这次宣传委员我是无辜的,并不是我的本意,我只是想让所有在场的人知道,请不要用奇怪的眼神看我们。而到目前为止,事实也已经证明我们比他们都强,现在个个的工作都不错,所以,不要以貌取人。

    这两年有一些朋友现在一直保持联系,专科的那些校友,现在大部分结婚生子,我与他们联系的甚少。总觉得读书的人永远与社会上的人有代沟,保持联系的田田、海海都已做人妇,剩下的佳妮、荣荣,现在也像我一样,单身贵族,相信她也和我一样,看惯了身边的人分分合合,相信对爱情大概也就这样了吧。

    青春,就随着大学生活的结束而告一段落。也许还称不上青春,因为我现在还青春着,但至少纯真是真的就此告一段落了。

                                                      ()

       工作还是考研,那个时候似乎是值得斗争的问题.

       从毕业前夕突然想到要考研,一直到考研结束,这股冲动持续的时间并不久。虽然我准备的不充分,对选学校也没个方向,但在选专业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我兴趣所在的传媒专业。

    等待考研的日子,心情就像我每天早上起床时的发型一样,每天都不一样,每天都乱哄哄。但我为了对得起这份心情,对得起我这份贵在参与的精神,我依然像其他千军万马一样,每天装模作样也像模像样的去自习室看书,尽管事实证明其实什么也没看进去。我死K英语和政治,基本没理专业课,结果一点都不出人意料,英语政治全部上线,专业超低。如果多花点心思,那么我现在应该在我们伟大的首都北京了。宿舍有一狂人,选报我们这个鸟不拉屎的本校而且从所学的英语专业,转考高等教育学,超高的跳跃思维境界。现在她仍在苦读,不知道现在是否还像以前那样死抠。人活的是个过程,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去极乐世界,过程精彩就行了,只要在能力范围之内。唉~做人难,做个死抠的人更难。

     后来有人问我要不要继续奋斗再接再励,我发笑,他们不知道当初我参加考研更多的是想要得到这种体验,一种尝试,经历一下传说中的大场面。但很让我失望,因为它的监考远不如高考那么严密,我所在的考场有位仁兄居然手机响个半天,音乐还是《猪八戒背媳妇》,太TDDN讽刺了。我从来不后悔没有读研,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轨迹,有些人适合读,有些人不合适,而我就属于后者。我有时反而庆幸自己没有用三年时间去争取一个我都觉得未必靠谱的学位。毕业这两年,我相当满足目前的状态。两年时间,我没有换过工作,一直在从事我喜欢的传媒事业,从内心无以名状的喜欢这一行,我也乐于在这一行业中学习。欧洲和韩国也小小溜达了一下。虽然我没有巨额存款,但我也消费的让自己相当满足与满意。其实我真正关心的不是这些身外物,这两年最让我欣慰与快乐是一些真诚的朋友。

    很多时候我自己也在思考,如果我努力再考研,一定不会比现在好。我这种人太早见惯人情世故,不适合在学校里混,反倒比较乐意在社会上闯荡,尽管它不平静也处处有危险和陷阱。有些友谊随着大学生活的结束而终结,有的却反倒得到了升华。我与群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五)

     我基本不抽烟。只有在非常非常开心和极度郁闷的情况下才会一个人发泄。尽管在任何人面前,我都推脱不会。

     622日,工作以来第一次非常的想抽,这一天我太开心了。开心之余更多的是自信与感动。大场面也见过不少,曾经在纪录片大会当着DiscoveryBBC等一些节目总监以及几十名同行的面,用中英文介绍自己的节目,我没有紧张更加没有因这次的经历而兴奋和雀跃。可主持这个在国外名气大于国内的音乐家签售会,却让我感到无比的兴奋。其实让我高兴的并不是因为这次活动,而是在这场活动中与朋友的相遇。当我告诉群子我去深圳参加活动,我知道他一定会去。活动时间安排的相当紧促,我无法在开场前与他见到面,活动中我一直在人群中希望看到他,一直没有。我也一直以为他肯定会结束的时候才出现,因为他一贯低调,更加不会在我主持过程中打扰我。活动一结束,我在最后人群的外围发现了他,傻呵呵地站在那里冲我笑,笑得很傻但很可爱。

    看到我走过来,他似乎想用我们惯有的拥抱来打招呼,但又有所迟疑,我明白他一定是考虑到我同事在场,怕他们八婆。可是我一点都不在乎,更加不在意他们如何看待,拥有这样的朋友是我应该骄傲的,于是我主动伸出手拥抱。群子说他一直在二楼看这场活动,遗憾的是我并没有关注二楼,更加没想到二楼还呆着这样一个人。机缘巧合的是,回来清理照片,正准备删除一张完全找不到主角的照片时,突然发现居然拍到了二楼上的他,趴在栏杆上,看上去傻傻的,我想这其实应该是最真实的。不知道是哪位仁兄的乱拍却成全了我。活动的成功、老师的赞扬、自己的正常发挥、和群子一年后的重聚,这一天是我最开心的一天。其实在大学两年里,我和群子并没有过多交流,总是介于熟与不熟之间,也或许有过无稽之谈的绯闻,想起来都会笑。毕业后的我们虽然不在同一座城市,而友谊却反而推向了更深的层面。我们可以放松的聊天,互相给对方建议,发发对工作对这社会的牢骚,感觉就像亲人,甚至和亲人都不会聊得如此深入。

    读书的时候同学们似乎都与他不太亲近,不过看得出来他也不愿与大家过多交流。现在,我想用他的话来形容一下:这样才是爷们! 从开学第一天也是第一次见到他,我也没什么好印象,感觉这个人看上去冷冷的,而且眼神飘忽,可这也正应了我前面说过的,有时一定不要用自己第一眼的感觉去判断一个人,只有在漫长日子的验证下才能证明。能有这样的朋友我感到很开心,很希望能够永远维持下去。也希望以后每次见面都可以用拥抱来迎接,用拥抱来送别。

    广州接连几个月的雨季终于过去,天空开始放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