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上午。
一幢古色古香的木屋内,绿色的植物在蓬勃地长,黄色的花在鲜艳地开,热烈的阳光斜过天井照在石板地上,一大群文艺评论家和作家们坐在草墩上讨论田耳的小说。这本身就是一篇富有诗意,饱含深度的文章。
认识田耳已是五年以前的事了,那时和他一起去郴州参加笔会,短短的几年他就从昔日没有发表过什么文学作品的青年成长为一个全国较受关注的青年作家,的确在令我惊喜的同时感到有些自愧不如。我想,这除了田耳的勤奋这外,最大的优势应是那种对生活的坦荡与热爱了。不像我们,总是一天到晚沉溺于大小琐事中无法走出来,回过头望一望却又不知自己究竟在穷忙些什么。
田耳的小说是让人感到惊喜的,文笔犀利,语言独到,情节细腻,但最让我欣赏的是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作家,他没有去刻意地把自己的作品画上那种民族性太强的烙印。很多人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有时候我也反对这种说法。田耳的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可以放在乡村,也可以放在城市;可以放在山区,也可以放在平原;读完他的小说,你感觉得到那些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其实就活在自己的身边,他让你看到的是一种生活、一种人性,而不是一种死板的说教。所以,他的小说总让读者有一种亲切感,一下子可以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我不是文艺评论家,没有能力去对田耳的小说作出更多所谓精辟的阐述,何况7月24日由中国作协、湖南省作协举办的“湘军五少将”作品讨论会上会有在中国评论界里举足轻重的评论家们对他的作品作出更多的阐述。
但是,我知道田耳创作的路还很长,就像他博客的名字一样“一眼望不到头”。我也知道,不管他走得多远,只要遇上了,他始终会笑咪咪地叫上一声向哥,然后寻一家小酒店喝上两杯,这就够了。
(黄石松摄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