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的散文 |
我们是怀着一种对土家先民朝拜和虔诚走进老司岩的。
仲秋时节,厚实的秋意弥漫了整个山寨,老司岩的屋宇瓦翎都藏在青山绿树之间。偶尔传来的鸡啼和鸟鸣抒发着湘西乡村特有的宁静与平和。
这就是西通巴蜀,北达湖湘边地的咽喉?这就是曾经在经济上和军事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土司王城前哨点?此时此刻,我们对历史感到迷惘和困惑。
沿着田埂走进村寨,老司岩首先展示给我们的是青红条石垒砌的古围墙,围墙或长或短、或高或低,高高低低,顺其地势,自然成型。爬满藤萝的墙头,葳蕤野草的墙脚,向人们倾吐岁月的无情,历史的沧桑。砌墙的石头规则整齐,做工精细,设计巧妙,每一条勾缝、每一层凿印都充分诠释了土家先民精湛的手艺,也无声地述说着曾经拥有的荣耀。
而顺着围墙之外,多是青红石板错落铺成的石板街,弯弯曲曲绵延千米,还有岔道石板街有序地顺着围墙蜿蜒。石板街间或有苔藓生长,也有清晰的雨水冲刷的印痕,仿佛让人听见雨水在历史深处滴嗒。两百年或更长的日子,就在这条石板街上,走过达官、走过巨商、走过兵匪,也走过无数平凡的土家先民。
但是,村寨的街道、小巷却始终以一位哲人的姿态,冷眼审视八百年的土司王朝,静静地体会每一场硝烟弥漫的战争,真实地记录每一次变革,记录一个民族的荣辱兴衰。
石板街虽有几小段破败,但仍不失古风古韵。街道两旁还有几户人家留有原来做买卖的铺台,有的镂花、有的朴实,保留着老司岩鼎盛时期的商铺风格。时至今日,它只能引发人们怀古的情思。看古围墙,走石板街,任意跨入一幢老屋,便可领略明清时期湘西土家的民居建筑。那高低错落的古民宅,一概木质结构,有穿斗式四合院,也有三柱四、五柱六、五柱八不等的普通小院,屋基、台阶、天井、朝门、花台全用青红条石铺成,门窗格扇镂雕各种表情达意的图案,无论大小,均有正房、厢房、偏房、堂屋之分,老式牙床、铜绊碗柜、八仙桌、靠背椅、棕饰木箱等屋内陈设,古朴原始,至今沿用。在这里仿佛一抬手、一动脚都能触摸到一段历史。
老司岩静则如清水墨画,动则如诗画如山歌。寨中的老司泉从古流到今,仍然活泼着潺潺的青春,它背靠绝崖,古木参天,泉水如柱,小坐泉边,远可看酉水澄碧,近可听甘泉叮咚,可谓人间仙境,难怪曾引得一代土司王在此饮水,为其命名。
见证老司岩的古老和繁华,还有寨子东头的伏波将军庙。此庙为纪念汉代名将马援而建,从庙前的“万古流芳”碑考证,此碑立于清朝道光年间。这里的老人还时常如数家珍地叙述,以前伏波将军庙香火如何旺达,过往客商如何顶礼膜拜的盛况。
走进老司岩,就如同走进湘西土家族沧桑的历史文化长廊,它的大宅豪院,城墙古道,福石乔木,雅草甘泉,画屏拼座,作坊商铺,宗庙风韵,猎猎旌旗诸多景观都己褪去了往日的色彩。但它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却都是一个文字、一部史书,用物质和精神砌成了一体。
沿石板路而下,不远处便是浩浩荡荡的酉水。回望山寨,只见老司岩静静地躺在灵山福水之中,显出几许疲惫、几许苍凉、几许失落,但仿佛又像是在期待、在倾诉、在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