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我的随笔 |
在古丈,只要是早些年爱好文学的人,一定知道“太阳文学社”这样一个自发的群团组织。她就像一个强有力的磁场,紧紧地把古丈的文学爱好者们聚集在一起,让文学这样一个幽灵般的精神支柱在众多年轻的热血里澎湃、沸腾。
没有电,他们就围在一把残烛下用心灵的真诚去感受文学。
没有钱,他们就自筹资金油印刊物用生花的妙笔去实践文学。
他们为文学而痴,他们为文学而狂。
这里,有彭学明。
这里,有向启军。
这里,有汪祖宝。
这里,还有古丈县许许多多纵情于文学的有志青年。
他们远处深山,却有一颗真诚的心与祖国繁花似锦的文学春天一起律动。
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期,这其中的两名成员还自筹资金不远万里地去了甘肃的嘉峪关、黑龙江的牡丹江、云南的开远等地参加文学笔会。那种对文学不懈追求的精神,曾经让无数的青年文学爱好者们不得不为之感动。
这里面也有汪祖宝……
就这样我知道了汪祖宝的名,然后读到了他的诗,最后才认识和了解他的人。但要读懂汪祖宝,却并不容易,需要用心去理解、去感悟、去走进他执著的精神家园。他就像他的散文诗一样,在貌似简单的背后,隐藏着诗意化的精巧和凝练。
读汪祖宝的散文诗,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在他笔下流淌的都是一些毫不晦涩的文学语言;读汪祖宝的散文诗,也是一件较为痛苦的事,因为在不经意间总有一种令人心动的感觉在他的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地晃荡,引诱你再一次地去品味、去感悟。于是,你才能发现那些意象化了的、抒情化了的、也诗意化了的诸多深厚和沉重。
家乡是文人们永远赞美的主题,汪祖宝也不例外,他把真挚而凝重的感情都献给了故乡。所以他用饱含热情的笔调力求写出家乡的美丽,乡亲们的勤劳、勇敢和善良——“成熟的田野是家园最美的风景,是乡村父辈写就的撩人诗行”。“如果把弯弯的长堤比做一根充满诗意的琴弦,那么这一堆堆畅饮的庄稼汉便是这琴弦上不停跳荡的音符”。像这样优美的句子在汪祖宝的散文诗中比比皆是,能够给读者以强烈的美的震撼,那种富有动感的乡村画面贯穿始终,构成了汪祖宝散文诗中最突出的主题——歌咏家乡的人和事。但是作者对家乡的感情显得自然而又理性,这很难能可贵。他在爱恋家乡、歌颂家乡的同时,又在体察家乡。就像他在《橘树》中写到的“……传统农业将村子供养得自足而苍老……于是就有了绿绿的色彩从天边冒了出来,给年老的父辈不少感动。村子的希望和信念从遥远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这样的句子营造出来的意境无疑是美丽的,但作者却在这美丽的背后隐藏了一种无奈和忧虑。是啊,远处深山的父辈们只能把“希望和信念”寄托在只有一点点收入的“传统农业”上,村子怎么可能不“苍老”呢?所以作者才“站在新绿的三月,对着故乡发誓:我要用我微薄之力牵一缕文明之风,吹遍故乡的每一寸土地,鼓动人们去‘绿色银行’储蓄;我要扛一把铁锄走遍秃露的山山水水,还故乡那满目的苍翠永恒的碧绿。”(《来自故乡的思考》)
汪祖宝另一个值得肯定的特点,就是利用小说戏剧的技巧,把叙事的手段巧妙地引进了自己的散文诗创作中。散文诗是什么?“散文诗就是抒情与叙事的诗性结合。”汪祖宝在他的许多章节中把叙事的技巧恰到好处地与抒情的手法融为一体,起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比如在《老人与菜园》中,他用较多的笔墨叙述了老人困难的处境和矛盾的心情,并通过一个孩子童真率直的举动,让老人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从而滋长了一种获得新生的感触。在《祭奠父亲》中,他叙述了父亲的慈爱、所承受的苦难和一个“男子汉的勇毅和力度”,致使自己在父亲的感召之下,“渐渐长成了一株挺拔秀丽的白杨,又毅然地接过你传递于我手中的旗帜继续你人生的末尽之旅”。而在《乡下孩子的雨天》里,他又别出心裁地通过对话的形式,把乡下的孩子的顽皮和父母亲的牵挂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极好地烘托出了在一家三口之间洋溢着的浓浓亲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从中可以看到,一直痴情于散文诗创作的汪祖宝已经具有了相当深厚的文学功底。他不仅仅能把诸多情感和思想的内涵蕴藏在诗的字里行间,还能够让它们潜伏在诗行之外。
《家园》是汪祖宝的第一本散文诗集,从中可见他创作的勤劳与艰辛。但他作为一名业余的散文诗作者,无疑是出色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汪祖宝沿着这条创作之路走下去,一定会写出更为动人的篇章。美丽的古丈也一定会在他生花的妙笔之下,显得愈来愈绚丽多彩。
让我们为他喝彩,也为他祝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