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丰满的秋天》
姚复科
《丰满的秋天》是湖南青年作家向午平在全国颇有影响的大型文学刊物《芙蓉》上发表的一篇小说,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技法娴熟,寓意深远,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是近年来湖南省短篇小说创作中不可多得的一篇,很值得仔细品味。
读完《丰满的秋天》,我想起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塑造的那座象征着古老民族精神和价值的白塔。随着历史的变迁和蜕变,在一个急风暴雨的夜晚倒塌。但是,这个古老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并没有在人们的记忆中悄然隐褪,而是在某个群体中,天地里依然巍峨耸立。《丰满的秋天》再现了一个古老民族精神和观念在现代文明中衰变、没落由美变丑的裂变过程。
《丰满的秋天》中的“排茹”是一个无法忘却的记忆里的世界,在历经繁华到衰败的蜕变中,在没落的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撞里,“排茹”的缅怀成了唯一的自慰。作者笔下的“排茹”在当地是一个大寨子,有上千号的人口,“排茹”人最引为骄傲的是“这里曾有过乡公所,有过大市场,有过远近闻名的狗脑壳汤”。尽管这一切都已经走进历史的陈迹,“排茹”人还是忘记不了昔日的风光和荣耀,当风光变成卑微,繁华变成衰败和没落时,缅怀成了“排茹”人心中不可痊愈的伤痕,无法忘却的记忆成了“排茹”人精神的枷锁。当然“排茹”人也曾对眼前衰败和没落进行过无言的抗争:“年轻人有的靠拼命读书走出去了不回来,有的跻身于南下打工的热潮去淘金,还有的在县城打一点廉价的点工。”不管是出去了的,还是留下来的“排茹”人同样把心思浸泡在排茹由繁华到衰败的演变过程中。
当一切努力抗争都无法追回早己伴随历史的长河远去的风光和荣耀,“排茹”人精神家园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有的努力和抗争给扭曲了,变态了,为生存、爱情和尊严而狠命拼搏着的狗儿妹被生存的艰辛,爱情的质变,尊严的丧失弄得遍体鳞伤,心力憔悴,最后在人性的裂变中铤而走险,走向毁灭。
狗儿妹是个完完全全的男人,性格内向,个头矮小,在同龄人中是弱者,在“排茹”狗儿妹是个被忽略,被遗忘的人。狗儿妹短暂的一生经历没落、中兴和毁灭的三步。极端贫困的家境,内向的性格,矮小的个头,但狗儿妹狠命要终于赢得中兴的风光和荣耀,爱情为狗儿妹的人生增添无限生机,一个青春而饱满的女人出人意料成了狗儿妹的乖婆娘,古老的“排茹”掀起了不大不小的波浪,狗儿妹在“排茹”人的惊讶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意。没落的精神终究无法孕育情爱的芬芳和真正幸福的果子,女儿的出生给狗儿妹带来了短暂的快乐,接踵而来的非议和白眼又将狗儿妹那点可怜的自信和尊严粉碎得荡然无存,尤其是不堪生活的艰辛和不能缺少关爱的婆娘最后选择离家出走,再次将狗儿妹本来就扭曲和变态的抗争进一步加剧,狗儿妹的精神重新陷入被忽略、被遗忘的屈辱中,最终导致狗儿妹的人性裂变,铤而走险用杀人的方式来挽救本来就荡然无存的爱情的尊严。
狗儿妹没落、中兴、毁灭的三部曲式的人生历程再现了“排茹”没落和衰败的现实处境。换句话说,狗儿妹这个人物就是形象化、个性化、人性化了的“排茹”。狗儿妹的悲剧人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不是单一的而是民族的。如何面对现代与传统,转换人们的价值观念,实现整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批判地看待我们的历史和过去的一切,必须严于解剖我们民族的劣根性。这是每一个有识之士必须面对和不能不思考的问题。
《丰满的秋天》的生活原型只是一件普通的刑事案件,不经意的人们当然只会用法律准绳给予是非公论,不可否认法律是维护社会稳定秩序的有力保障。但是,作者所思考的问题远远超越法律的范畴,因为改良一个社会,改良一种精神观念,决不是“欠债还钱,杀人偿命”那么简单。
《丰满的秋天》最大的成功在于揭示了一种社会的病态,一种没落陈旧的精神观念,更应肯定的是作者流露出来的深深忧虑、思考和探索给人们深刻的启示。鲁迅曾经说过:“凡是愚弱的国民,不管他的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有作为无聊的看客和砍头示众的材料。”这决不是愤极之言,而是民族的生存之理,警世良言。没有过辉煌和荣耀的民族是可悲的,但是一味沉浸在过去的辉煌和荣耀,面对眼前没落的衰败不思变革而一味感伤的民族只能是奴隶之邦。把心思浸泡在“排茹”由繁华到衰败的演变过程中的人们,不是把狗儿妹临刑枪毙时的“英勇”当作是给“排茹”人“露了脸”,“争了光”吗?
作家都有一种医生情结,总想着济世救人,但未必都能开出济世救人的良方,《丰满的秋天》饱含作者深切的忧虑和思索,但作者并没有指明冲破“枷锁”的新路子,在无法忘却的记忆世界里还没有出个孟浪的新人。我们坚信作者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不久将会产生更加完美的作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