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评论 |
篇名:在流放地
作者:卡夫卡,布拉格的小说家
译者:
我现在身边没有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集,不能查对《在流放地》的译者。
我在80年代初就读了这篇小说,后来反复研究过。这篇小说太有名了,我不打算在此多说这篇小说本身。
一个操纵机器的军官,自愿被这台机器处死,这是十分惊人的事实。我感兴趣的是,这个构思没有被人遗忘,而是成为小说世界的思维利器,在后来的小说作品中反复出现,而且至少成就了两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最明显的一部作品是同为布拉格人的赫拉巴尔写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小说中那位操纵机器为废品打包的工人,最终投身于这部机器。另一本以同样思维写成的长篇小说《正午的黑暗》,情况要复杂一些,在构思原理上更接近卡夫卡的《审判》,但那位曾经操纵制度的人,最终自愿接受了制度的惩罚,却是《在流放地》的回声,作者是从匈牙利流亡到英国的柯勒斯。我非常喜欢《正午的黑暗》,如果让我来排20世纪的小说榜单,它至少会进入前十名。
《在流放地》是卡夫卡写得最为完整的小说之一,是“正确完成”。
卡夫卡有很多未完成的作品,很多草稿。他在遗嘱中要求销毁的也是这批作品。我曾经长时间地探求过他不能写完的原因,没找到明确的答案。我现在猜测,原因在于卡夫卡的写作态度和工作方法。
卡夫卡是把写作当成了为自己的工作。既然是工作,每篇作品的写作就跟任何工作一样,要经过准备、进行、完成、正确完成这四个流程,也就是构思、写作、完成、正确完成。前三个流程是极其正常的,几乎不值一提。关键是“正确完成”这个环节。实际上,我怀疑有太多写作者很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还有“正确完成”这个环节。
一般所说的修改,只是“正确完成”所包含的一小部分内容。“正确完成”在更多的时间里体现为写作态度。在像卡夫卡这样自觉的小说家身上,“正确完成”并不是按流程顺序出现在最后阶段,而是贯穿写作始终的,从构思就开始了,从想写点东西时就开始了。
要求“正确完成”作品,在极其严格的心理状态下,往往变成一种巨大的阻力。我现在猜测就是这种阻力,造成了卡夫卡的很多作品没能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