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熟悉波西米亚风格的内涵的时候,你可能是一个小资。
但是,如果你到过布拉格,或者说,如果你去欧洲,你一定想到布拉格的话,你肯定十分文艺范。
当我看比诺什演的《布拉格之恋》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太注意到布拉格这个城市,可能是被她的那种气质所吸引,这样的吸引一直延续到《英国病人》和那个波兰斯基的《blue》.在这样的电影中,充满了青春萌动的气息,甚至许多爱的启蒙。这当然与时下的学生们通过苍井的那个“空”有很大的不同。

(比诺什)
即使到过法国,看到很多长得有点类似比诺什这样的女子之后,你依然难以忘记烙在青春记忆中的那个颧骨和赤裸着上身从沙发上跳起的形象。当然还有在黑暗的夜空中,从教堂顶上飞过的镜头。
当然,这个电影是根据一个小说改的,我看的时候,这个小说叫做《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韩少功的翻译。这样的书名就足够让你心动,虽然当时不很理解这样的书名,或许要到我的生命结束的时候,我才能领域生命之内涵,可惜,我的那个体会,怎么说给你听呢?
这个昆德拉给我的印象是生活在巴黎,因为他从布拉格,或者捷克逃了出来。作家是需要残酷的环境和自由的表达。因为,布拉格之春这样的事件,和在法国的自由写作,构成他的创作和影响力。
当然,在布拉格,似乎人们更愿意谈论卡夫卡,有更多的卡夫卡的印记。比如城堡和黄金小道。
我从郝老师口中知道有一本关于卡夫卡的书中,写有这样一句话。布拉格是卡夫卡的布拉格,卡夫卡是布拉格的卡夫卡。
如果你不把卡夫卡看做把卡夫饼干卡在嘴里,那么,你可以进一步想象布拉格了。
似乎,卡夫卡一直想逃离这个对他而言,充满恐惧的城市,可是没有成功,所以在一种逃离的心态中,他在布拉格生活了一辈子。他的恐惧或许是《变形记》的来源。后来他移居到黄金小巷中,一帮贫穷的艺术家聚居的地方。这个地方在布拉格城堡的旁边。因此,有了另外一本小说《城堡》。

(卡夫卡在城堡附近的黄金小巷的故居)
当我们站在查理大桥上,看到暂时关闭的卡夫卡博物馆。心里想,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靠布拉格的建筑,我们能理解这个城市吗。
查理大桥下面流淌的河流叫伏尔塔瓦河,在这些年逐渐清澈起来的河流。没有斯美塔那,我们能理解这个河流吗?

(伏尔塔瓦河边的卡夫卡博物馆)
因为,我想起了老舍和王朔,或者还可以加上刘恒之类。我喜欢北京,当然不是污浊的空气,而是经过这些人物体会过的城市。
布拉格这个城市,会令人想起波西米亚式的自由和繁复。如果这个城市的小巷是自由的话,那么这里的建筑可以说是繁复。在许多中建筑风格叠加中,欧洲的历史在这里呈现。

(从城堡俯瞰布拉格的城市,河上是查理大桥)
有人说,建筑是理解欧洲历史的最好尺度,因为宗教的原因,不同时候的宗教建筑往往构成了时间的分界线。但是同一个建筑,也有不同的时间的欣赏角度。而布拉格,当然值得你漫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