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康有为去瑞士的时候,写下这样的话,说,“瑞士非国也,欧洲之大公园也;非惟欧洲之大公园也,实全地球之绝胜乐土也。"昨天跟复旦的船长说起这个,他说云南与西藏之交界处可能如此。可是康有为比较的也是这两个地方。他说:“吾游哲孟雄,登西藏廓尔喀之巅,望于阿缛达之池,清碧深瀰,别有天地。大雪弥山,一望皆白,然止于是矣,安得由数百里之澄湖无数聚于山巅乎?”
中甸一带我未尝到,但是西藏之林芝或可与瑞士的景色有一比,雪山加碧澄之湖光,但又有很大的不同。关键在于瑞士的景乃精致有序,而藏地之景充满着野性之美。
(从因特拉肯到卢塞恩路上的湖景,在瑞士乃常见之景致也)
我们这次由法国进入瑞士,第一站是因特拉肯,见其名interlaken可知其处于两湖之间。乃是观赏阿尔卑斯山之少女峰之据点。该镇很小,穿城而过约20分钟。但是,有趣的是,我们既没去欣赏那些湖,也没坐小火车上山看景,乃此行之一大败笔。
好在甘蔗之姨妈坐车前来,吃了一顿瑞士风味的晚餐,使脾胃有很大之满足,因为沿途的所谓中餐,已经相当的倒胃了。
第二天,前去卢塞恩,这个城市,我甚喜欢,也被康有为视为瑞士最美之城。他说“天下山水之胜美聚丽,既瑞士为第一,而瑞士之妙丽胜美,以攎顺为第一。攎顺在譬拉叨士峰下(现在译为铁力士峰),吾游在五六月时。而危峰颠白雪与明月常照人也。”

(卢塞恩是一座水边的城市)
为了回答吴新文君关于瑞士与山阴道之景致的异同,我照例要摘康有为之句“沿道千余里间,湖居其半,崖涧居其半。以近湖多瀑,故山树山草绿,净不可唾。人家多植葡萄,环屋连坡,累累连树。滨湖桥路整洁,树影垂垂,艇波掠掠,自矶头崖际,陂陀冈拢,一绿极望,烟波与峰峦涧道相接,欲求其似,则桂林平乐道中颇有相仿佛,但无其广湖及极绿耳。未知绍兴、山阴,衢、严、桐庐山水与此若何?”的确康有为是把与瑞士山水相比的重任是落在绍兴和浙江一带。但是。就本人之观感,相去甚远。

(卢塞恩的花桥)
康甚是赞赏瑞士之自治政治。“其政最平等,人人皆有选举权。”但认为这也就是小国能行,大国要行此政,需待大同政治。
(列支敦士顿大公的城堡,后面的山不归他管)
瑞士给人的感觉,是平静和湖光山色,中间从卢塞恩去苏黎世的途中,我们顺道去参观了列支敦士顿,这样的准国家。这个国家以邮票著称,似乎也没有别的出产,据说,就是旅游也也甚难发展,因为国土面积过于狭小,一般都是穿国而过,难以停留比较长的时间。
中间去列支敦士顿与奥地利接壤之奥地利一边的一个小中餐馆吃饭,见到数位浙江老乡。

欧洲乃是民族国家体系之创始之地,但是,自从欧盟之成立,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一种新的体系,我个人十分赞赏这样的跨国家政治体。虽然欧盟的建立其目的是抗衡美国,但是不同的国家之间的联合起码成为一种可能。这或许是康有为写大同书的时候,所不曾看到的。
苏黎世,一个瑞士的金融中心,虽然依然围绕苏黎世湖而建,但就其风景与瑞士其他地方相比甚贫乏。只是据说瑞士银行总部在此。自从美国人强迫这些银行冻结中东独裁政权的资产之后,其他地方的隐秘资金是否依然将这个地方视为最安全的地方,值得怀疑。

(苏黎世大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