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稽”看绍兴地名之变化
(2012-02-11 15:49:37)
标签:
会稽绍兴扬州文化 |
最近,有一些怀乡,主要是跟过年有关。
不过,因为姐姐的孩子要结婚了,这两天还需要回浙江,虽是折腾,但又可体会鹅湖之十里卧波,不亦乐乎?
我们现在看到的《论语》跟曹操的那个过继的孩子何晏有很大的关系,这本书中经常提到的包咸,这个包咸说是会稽曲阿人,然后一般的注释,说会稽曲阿,就是今天的江苏丹阳。这就很让我有一些迷惑。
这个迷惑,在很多人看来固然是我一贯疏懒的自然结果,但实际这是一个“认识上的盲区”,何以言之,原因在于,自小至现在,我脑子里的会稽,就是绍兴的另一个名称,或者是古称。因此,也没有正经去考究会稽这个地名及其管辖区域的演变。后经“西皮走板”先生提醒,因此,才知道会稽这个地名乃是变化大大的,很有一些值得说一下。
会稽,是一座山,或者最早是一座山的名称,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大禹治水成功之后,大会诸侯于此会计功劳,也就是说,是在这座山上开的总结表彰大会。因此,这座山就变成了会稽山。这个故事是否真实,想必是很难有实质上的证据的,但是客观上,使绍兴和大禹联系在一起。
按照现在的地理状况,浙江一带,始终不会是治水的关键,这样的情况想必在2000多年前也差不多,按照一般的推测,大禹的主要活动区域应该在黄河流域,最多到淮河,怎么着也治不到钱塘江、若耶溪之类的,不过不要紧,反正大禹陵是在绍兴。我的一个中学同学说她所上的中学曾经在大禹陵里面,不过,我们有一次去大禹陵的时候,知道,这个陵是明代之后修的。不过历史上就有记录说大禹是死在那边,并长眠于会稽山的。《汉书·地理志》会稽郡山阴县下班固注:会稽山在南,上有禹冢、禹井。
后来,绍兴又在那山腰上立了一个大禹拿着工具治水的雕像,还搞过一个公祭大禹的活动,这样,大禹就跟绍兴越来越密切了。
会稽还是一个郡的名称。秦始皇开始,中国由封建改郡县,这些郡中就有会稽郡,所辖范围很大,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两国的地区,其首府在苏州。过了10来年,秦始皇南巡,到了会稽郡的南部,也就是现在绍兴一带,把现在绍兴的一部分改为山阴,并以此作为会稽郡的首府,这样绍兴便再度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中心。
山之北为阴。山阴者,顾名思义,就是会稽山的北面。西汉时期,会稽一度属楚、属荆州,后又独立出来,到东汉的公元129年,会稽郡所属的吴地今江苏一带的县独立出来,会稽便只成为现在浙江境内的一个地方,主要管辖的核心区域是会稽与山阴,问题是山阴这个建制,在历史上也是起落五常,不管如何,会稽与山阴构成了现在的绍兴的区域。
绍兴这个地名,有点虚,来历是北宋的皇帝被金兵赶到浙江一带之后,形成了南北割据的局面,因此也就有了南宋,而在这个时候,有一年,山阴成为南宋皇帝的临时首都,开始有了绍兴的年号,因此便有了绍兴的地名,会稽和山阴从此成为绍兴的属地,一个古老的地名就在一个流亡政府的手底下诞生了。最近看一个“历史的家园”的博客,说绍兴的地名的来历,我觉得比较值得相信。转帖在这里“南宋绍兴元年(1131)正月初一,宋高宗赵构在越州,大赦改元,敕曰:“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爰因正岁,肇易嘉名,发涣号于治朝,霈鸿恩于寰宇,其建炎五年,可改为绍兴元年。”这一年的十月十一日,宋高宗以昔唐德宗兴元元年巡幸梁州,改梁州为兴元府故事,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始。也就是说,“绍兴”一名是从“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而来,“绍”即继承;“奕世”,即累世,一代接一代;“宏休”即宏大的事业;“兴”即中兴、振兴;“丕绪”即皇统。也就是要使赵宋统治继往开来的意思。在升越州为绍兴府后,越州官绅上表乞赐府额,赵构题“绍祚中兴”,意为继承帝业,中兴社稷。 也就是说,“绍兴”一词是先有年号,再有府名,再有“绍祚中兴”一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