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国学骂人读经 |
分类: 记事 |
(1)昨天骂了人。
会议算是进行下去,但我的心情大坏,好在中午两个清华的同学来找我,使我有些忘记这个事。
但是我也觉得自己是否是反应过当,是否是用另一种无素养的方式来对付一种无素养。反正人以群分,以后还是少跟这样的人见面为好。
(2)孔庙的少儿国学班
今天早上把孩子送到学校。我必须在9点钟赶到孔庙,参加孔庙的幼儿国学班的开班仪式。
这个班的前身是安定门街道的国学馆,以前中华孔子学会的会长张岱年先生还题写了馆名,因此中华孔子学会和这个国学馆一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加上以前中华孔子学会的办公地点就在孔庙,只是因为孔庙进行大规模的整修,协会才只能暂时搬到清华大学。
这个活动本来应该是由老先生参加的,但是我们的形象大师北京师范大学的周桂钿老师因为要参加一个由几十年不见的老同学参加的同学会,所以只好由我“充数”。
这个活动本来应该是由老先生参加的,但是我们的形象大师北京师范大学的周桂钿老师因为要参加一个由几十年不见的老同学参加的同学会,所以只好由我“充数”。
到了孔庙,一些孩子穿着“汉服”在那里,见到了孔庙现在的主管和这个活动的负责人,我有一个简单的开场白,主要是表示中华孔子学会和这个活动的关系,并表示孔子学会的老师会尽可能的协助他们办好国学班。
讲完话,接受一个“德国之声”的一个简单的采访,问题比较老套,就是儒学在被否定了那么长的时间后为啥又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我强调孩子读经典,一方面是知识的积累,一方面是身心的培养。到并不一定要跟什么立场挂钩。重要的是孩子们了解了儒学经典的一些内容,他们以后可以判断那些内容的真伪,总比简单地否定这些影响我们几千年的思想的极端做法要好吧。
下午是一个读经活动,是由人大国学院资助,主持人是梁涛,这个活动也是我们酝酿了很长一段时间,主要有不同学校的老师和人大的一些学生参加,每两周的周六的下午,这次主要是《大学》,理由简单:一方面是可以与我们以前阅读的《中庸》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大学做为“门径”可以有助于大多没有经典积累的学生参与。
下午的参加者甚多,但学生们显然参与感不强,或许需要做一些改进.
“国学”与“骂人”,似乎是一对矛盾啊?
前一篇:美国中学的家长会
后一篇:人大八三校友返校“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