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 企业全球化的东方路径
(2013-08-12 21:56:14)
标签:
杂谈教育 |
分类: 文化札记 |
内圣外王:中国企业家国学论坛主题论坛实录
2010年08月02日
17:14 新浪财经
梁冬:下面我们进入主题讨论环节,有请各位嘉宾,他们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先生;依文企业集团董事长夏华女士;摩立特集团中国区董事会主席爱德格·霍泰德先生;德国威能总经理王伟东先生;原阿尔卡特朗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刘江南先生,有请!
陈来:其实“内圣外王”算是一个老的话题。这四个字最早出于先秦的大哲学家庄子,《庄子》书33篇里面最后一篇叫《天下篇》,讲到“内圣外王”。简单来说,就是内外兼修,内就是我们精神内在的修为;外就是外在的,特别是管理方面的成就。就古代来讲,为什么用“王”这个字?因为“王”是政治家的代表,用“王”来代表内在的修为和外在成就双方面结合的个人发展成就。
比如老子讲“圣人不积”,就是没有保留的,不是要把什么东西保留起来,归我自己所有,不拿出来做贡献,不是这样的。“以为人,己愈有“;“以予人,己愈多”,为人是为了帮助别人,你越帮助别人,你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越多。以予人,“予”是给予,你给予的人越多,自己所有的越多。“圣人欲不欲”,圣人是摈弃常人的欲望,以不欲为欲。“不贵难得之货”是说圣人对高档的消费品、那些很奢侈的东西,他不把它看成是很宝贵的,这是表示圣人的心跟贪婪没有关系。这样的圣人我想跟我们的距离也没有那么遥远了。另外他讲圣人有三条,就是去甚,去奢,去太,甚就是过分,这个人太过分了,就叫甚。去甚,去奢,去太,不积,不欲,这样一种圣人,我们说很体现了道家对圣人境界的一种了解。
刚才用的那些字,大部分是老子里面用的讲圣人的,是“无”、“去”、“不”、“外”、 “后”,比如他讲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你把你身体的这些东西置之度外,反而你的身体能够得到保存。“后其身而身先”,你不是去争先,但是最后你得到了先。从这样一种圣人的角度来看,用我们平常哲学的讲法,我们说它代表了一种否定的辩证法,就是我刚才讲的“无”、“去”、“外”、“后”,这代表了一些否定性的辩证的人生智慧。
但是实际上我们不能仅仅从近代的辩证法来看,因为近代的辩证法还是把这些东西理解为一种方法和策略。好像是说我为什么要外其身?是因为我要得到我的身,把外其身、后其身看成是一种策略,这样的想法还是在第二义。这种说法不是没有意义,但还是在第二义。那么第一义,就是这些是道家所理解的圣人的德行,我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不是要通过这些达到其他的目的,而这些就是我追求的圣人的一种境界。因此这样的一种圣人境界,我想今天是有意义的。比如说我们金融危机的时代,碰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奢和贪的问题,如果用这样内圣的“圣”来对质我们今天的社会我想是有意义的。所以道家的这种“圣”不是离我们高不可及的,不是不能够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