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魅力
(2013-07-05 11:44:05)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文化札记 |
传统的魅力
清华哲学系复建,到今年已经十年了!回顾清华中国哲学教研的历史发展,回想前贤为清华哲学奠基的功绩,不禁感慨良多!
清华的哲学教育传统相当久远。早在前哲学系时期,梁启超就多次来清华讲学,其主要内容即关于先秦诸子之学术思想。1925年清华大学部建立,梁启超即开设了大学部的中国哲学史课程;同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梁启超在国学院先后主讲了“儒家哲学”“荀子”“庄子”“王阳明”等。梁启超又是当时中国学者对西方学术有广泛了解的代表人物。因此,梁启超的哲学教育深刻影响了不少学生,如张荫麟、贺麟等。
在清华改制为大学的同时,1928年冯友兰先生来到清华,他在30年代前期先后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册,成为现代中国哲学学科的典范之作。1936年 张岱年先生完成了他的《中国哲学大纲》,这部以问题为纲的中国哲学体系的专著,与冯友兰先生的著作一起,完成了中国传统哲学从体系问题到历史发展的现代建构。两位先生先后在清华的中国哲学史教学及经验,作为清华学派的代表,是我国现代中国哲学史教学的典范,培养了朱伯崑等优秀的研究学者。
1952年后,清华哲学系整体并入北大,但此后的发展表明,清华的中国哲学研究传统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北大兼容并包的学术环境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丰富和发展。此后的北大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先是以冯友兰先生为主导,后来以张岱年先生为主导,朱伯崑先生也发挥了中坚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52年以后北大的中国哲学教研,是以清华传统为主导的。清华中国哲学研究的传统在北大得到了光大和发扬,也成为新中国中国哲学史教学研究的主流方向。80年代以后,清华文科的恢复振兴提到议事日程,冯先生和张先生始终关怀着清华哲学的重建。
在复建的十年之中,清华哲学系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为清华文科的重振雄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称得上是成绩斐然!清华的中国哲学研究在这十年中也已经发展为全国中国哲学学科的重镇。这要归功于复建以来的系领导谋划经营,归功于全体老师和学生的奋斗努力。在我们国内还没有任何一个哲学系,能在复建的十年中取得如此的进步,我们理当为此感到自豪!传统是无价的财富,今天,我也成为清华哲学系的一分子,作为清华传统培养起来的中国哲学的研究者,我衷心期望,清华的中国哲学研究,更自觉地继承清华学派的学风,大力发扬清华中国哲学的研究传统,不断把清华的中国哲学研究推向新的境界!为把清华哲学系建设为我国一流的哲学系而不断努力!
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