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邱汉生先生和《四书集注简论》

(2007-03-04 22:09:29)
分类: 思想随笔

邱汉生先生和《四书集注简论》

陈来

    邱汉生先生是中国思想史学界的著名前辈学者,邱先生1992年去世,至今也15年了。我认识邱先生是在1980年秋天,在杭州开的华东地区宋明理学讨论会上。那时我还是研究生,是跟着邓艾民先生去开会的,邱汉生、冯契等先生都参加了这次讨论会。冯契先生带了他的研究生陈卫平等几位,邱先生带了他的研究生柯兆利。邱先生在大会上作了报告,是关于周敦颐的思想,邱先生讲演很清楚,声音很明亮,笑声很爽朗,显示出他在讲课方面是富有经验的,虽然他在解放后已经离开大学讲席多年。在我看来,他的讲课能力之强,即使在北大,也是很少见的。另外,他的文字,端雅整饬,也很有特色。

    1981年我的硕士论文答辩,邀请邱先生来参加了,他给我的论文的评语里有“独辟蹊径,发前人所未发”的肯定;1985年我的博士论文答辩,也请了邱先生来参加,论文仍然得到他的充分肯定。所以,说我是邱先生的门生,是没有问题的。也因此,我曾经有好几次去景山人民教育出版社宿舍邱先生家,向他请教学问。邱先生个人和其家庭,生活平凡而俭朴,给我印象很深。

    1980年邱先生的《四书集注简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邱先生的后记作于1979年7月1日,当时我们与海外学术研究的联系基本断绝,邱先生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独自地进行了对《四书集注》的研究。当时我初看此书,主要重视哲学分析的方面,故觉得此书哲学的分析还不够深。这应当说是哲学系学生的偏见。其实,评断理学研究的书,不能只有一个哲学的角度,在某些情况下,哲学甚至不必是一个主要的角度,而要统观历史、学术、思想等诸方面的问题意识和理解深度。当然,邱先生的宋明理学研究始于文革之中,故此书对于理学的有些看法,不能不受到当时流行思潮的影响;但除去这些,就历史事实的研究而言,此书对《四书集注》的研究确实是开创性的,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且邱先生在此书的后记中已经提出:“论述宋明理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分析宋明理学的积极的一面,俟诸异日。”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由邱先生主要负责,历史所诸多学者合作撰写的一百三十万字的《宋明理学史》,在80年代中期得以完成。

    去年我写有关《四书集注》儒学思想的文字,重看了邱先生的书,觉得其中有不少睿识,应予表出,以下是我随手摘录该书的几段:

 

    “元延祐年间,复科举,以《四书集注》试士子,悬为令甲。从此,《四书集注》成为必读的经书。书塾里不但要背诵《四书》正文,也要背诵一部分朱熹的注释。科举考试要以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注释作为立论根据。”页1

邱先生很重视“经书”,即今人所说的经典,注释是学者的诠释,科举考试则是制度化的形式,对经书的确立和注释的地位都发生了重要的作用。

    “唐代的官修“经书”注疏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是易、书、诗、礼记、春秋。北宋初年,《五经正义》仍然是官定的“经书”注疏。但是,北宋政府又派人校定了周礼、仪礼、公羊、谷梁正义,重定了孝经、论语、尔雅三疏,官定经注的范围逐步扩大。”页3

注疏是对经典的解说,可见邱先生既重视经书,也重视注疏。特别是,他很注意经书范围的变化和历史变迁的关系。

    “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列《孟子》于“子部”,与“经”地位悬殊。宋儒一反历代对孟子传统看法,把它超“子”入“经”,这不是对一部书的地位的偶然变动,而是出于政治上扩大“经书”范围以及重新注释“经书”的需要。”页4

这就是说,孟子书的抬高,是和宋代经书的扩大及重新注释的运动有内在的关系。这种看法很值得注意。

    “程朱抬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作为一套“经书”,并为之作注,使之与《五经》并列,是封建统治阶级扩大经注范围,并重新注释“经书”,补充和加强思想统治的重大事件。”页4

经书的扩大,和注释的更新,邱先生认为是思想文化的重大事件。把四书和五经的地位进行对比,这是很有见地的。他还指出:

    “四书并行,是继董仲舒建议汉武帝拔除百家,表章六艺之后,学术思想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董仲舒提出建议之后,五经立于学官,成为封建社会千古不刊的“经书”,取得了统治思想的最高地位。程朱表章四书之后,四书风行天下后世,在“经书”中夺取了《五经》在教育里的垄断地位。封建社会后期,这样的事实,也是极可注意的。”页18

他指出宋代以后四书夺取了五经的垄断地位,认为这是学术思想史上一重大事件,这一看法的提出,是非常重要的睿见。

    可见,邱先生所关注的,正是现在流行的所谓“经典与诠释”的问题,现在学者在“经典诠释”研究中考察的问题,他在当时都已经注意到了,只不过他所用的是“经书与注疏”的说法而已。

    不仅如此,他对经典注释的具体研究也有贡献,如他就很重视朱熹注疏中引用前人的数量统计,以为对比:

    “朱熹在《中庸章句》中,主要是用他自己的话解《中庸》,很少引用别人的话。统计全书,引别人的话共十五处,而其中引吕氏的就有五处,其次引二程的四处,包括卷首总论在内,引郑氏的三处,其他杨氏、游氏、张子各一处。可见朱熹的《章句》承袭吕氏的《中庸解》为独多,这是颇可注意的一点。”页15

他还指出:

    “《论语集注》,根据前三篇六十六章的统计,可以得出如下认识:

(一)引二程最多,引程门大弟子尹惇、谢良佐、游酢、杨时也较多。也有不少朱熹自己的注解。

(二)引到的人于二程称程子,于程门弟子称某氏,于非程门弟子或晚辈的理学家称其姓名,如张拭。这里划分了师友尊卑以及不同的学术师承。但注释名物字义,引宋以前的注家亦称某氏,如马氏。

(三)主要引理学家对《论语》的解释和发挥,极少引汉魏隋唐的注家。

(四)主要发挥义理,不多在名物训诂上用工夫。

这就清楚地表明,朱熹注《论语》,那时以理学家的言论思想,特别是二程及程门弟子的言论思想来注释《论语》,这样做的结果,就把《论语》纳入了程朱理学的轨道,完全代替了汉魏以来对《论语》的解释。这是极可注意的一个特点。”页31-32

 

    以上是我的几条摘录。另外,在此书中,邱先生对朱熹有关“化育流行”“圣贤气象”的思想很为注意,显示出他对朱熹思想的内在了解。他对华严义理对理学的影响也作了较深入的研究。这些,在那个时代都是很难得的。

 

2007-2-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