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三)

(2021-11-19 06:08:41)
标签:

人物画

文化

艺术

随笔

于长水

分类: 绘画艺术
参观亦如读史  领略写照传神

----
202110月3日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三)

      于长水

 

四、宋元时期

1.文献所及宋代画家的人物绘画

《宣和画谱》记载,与人物画有关的门类有“道释门”和“人物门”,其中归为宋代的画家有陆文通、武宗元、周文矩、顾闳中、李公麟等计23人。又载:“大抵公麟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其成染精致俗工或可学焉,至率略简易处则终不近也。”

 

李公鳞《龙眠山庄图》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三)

401李公鳞(传)《龙眠山庄图》局部一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三)
402李公鳞(传)《龙眠山庄图》局部二

 

李公鳞,李伯时,李龙眠,其实是一个人,是宋代著了名的画家。故宫文华殿“林下风雅”展出的这件《龙眠山庄图》,展览介绍中说是明人依苏东坡诗文为之,可以理解为托名之作。就画而言,应属上乘,但作为人物画来看有些牵强,这是山水田园之中的人物,人物虽多,却似点景。

 

李公麟《竹林七贤图》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三)

403李公麟《竹林七贤图》之嵇康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三)

404李公麟《竹林七贤图》之阮籍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三)
405李公麟《竹林七贤图》之巨源

故宫文华殿“林下风雅”展出的《竹林七贤图》,展览说明中也说是明人托名李公鳞,可见李公鳞影响之深远,李公鳞作品之难得。画面与陆曜的《六逸图》有相似之处,纯用线描,衣领衣袖和器物略以淡墨染过,每位人物后面有滕中远隶书“人物简介”和徐范行楷“赞语”。从书法的角度看,此隶书确是宋明隶书风韵。

 

宋徽宗《听琴图》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三)

406宋徽宗《听琴图》

对于历史上的宋徽宗赵佶,历来就有两种评价,政治的失败与艺术的成功,从政治的角度说,他的失败是因政治才能的平庸;从艺术的角度说,他的成功是因艺术才能的高超和他本人的皇帝身份。作为画家的赵佶,创作了流传到今的绘画精品;作为皇帝的宋徽宗,主导汇编了《宣和书谱》《宣和画谱》等艺术文献,这是他对绘画史的贡献。故宫文华殿“林下风雅”展出的《听琴图》,古松下一人弹琴,两人倾听,另有一小童服侍,从构图看,画面形成两个三角形;从细节看,人物、松、竹、藤、琴、桌、架等描绘都是非常细致的;从着色看,三位主要人物的面部和服装的用色十分讲究,使人物很突出;从题字看,有瘦金书“听琴图”三个字和独特的“天下一人”的签名,画面顶部有蔡京题的一首诗。

 

李唐《采薇图》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三)

407李唐《采薇图》局部

故宫文华殿“林下风雅”展出的李唐《采薇图》,是难得一见的原作,画面色调偏暗,展柜里光线也暗,拍的照片都不太理想,好在此画在很多画册中都能找到,可以参看分析。画中的伯夷、叔齐在林下对坐,似在交谈,侧身的一位右手撑地,左手在“一五一十”地指点,好像在说着什么;正面的一位盘腿抱膝,好像是认真地倾听,面前小篮里是他们收获的成果,一边放着他们劳动的工具。画面暗淡的色调,突出了两个人物的存在,人物的五官、须发、手足,以及头巾、衣纹都是仔细地勾勒描绘,偏重于工笔;林木枝叶、坡石水草则是逸笔匆匆,偏重于写意。就是这一位李唐对后世画家的启示、启发是很重要的。

 

2.展览涉及到元代画家的人物绘画

 

赵孟頫《陶渊明故事》长卷(传本)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三)

408赵孟頫(传)《陶渊明故事》长卷局部1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三)

409赵孟頫(传)《陶渊明故事》长卷局部2

 故宫文华殿“林下风雅”展出的属名赵孟頫的陶渊明故事长卷,虽为托名之作,水平确实不低。长卷采用白描手法,题字确实接近赵孟頫。

 

 

王振鹏《伯牙鼓琴图》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三)

410王振鹏《伯牙鼓琴图》

故宫文华殿“林下风雅”展出的王振鹏《伯牙鼓琴图》,上了本次展览的宣传海报,或许是因为这件作品与“林下风雅”的主题比较贴切。画面中五个人物,主角是伯牙和子期,弹琴者自是伯牙,面部丰润,须发齐整,赤臂外露显得瘦弱,双手勾弹拨挑显得灵巧;对面侧身而坐,翘着“二郎腿”的自是子期,却不是樵夫的形象,头戴方巾,躺着长衫,低头欣赏着空灵悠扬的琴韵。画面以白描为主,略以淡墨染色,衣纹墨线流畅而又有粗细变化,或许这就是“兰叶描”吧。

 

2. 展览的宋代石刻与复制造像

大足石刻艺术的碎片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三)

411妇女出门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三)

412幼童嬉戏

国家博物馆“殊胜大足”大足石刻,多数是宋代以后的东西。展品很多,从中选出两件小品,或者说是宋代石刻艺术的碎片,一是妇女出门,一是幼童嬉戏,展现了宋人生活场景和生活中的童趣,从题材上看或许是民间年画的先声。

 

现代3D技术复制的大足造像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三)

412现代技术复制造像

现代3D技术复制的大足造像,看上去很新,或许是当年造像初成时就是这般模样,有精致的细节,没有岁月的沧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