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二)

(2021-11-19 05:38:37)
标签:

人物画

艺术

文化

敦煌

分类: 绘画艺术
参观亦如读史  领略写照传神

----
202110月3日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二)

      于长水

 
三、隋唐五代时期
1.隋代一尊造像可作为一个开始的标志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二)
图301隋代石雕造像
  故宫午门敦煌特展的这尊隋代造像,面部丰满,慈眉善目,双耳垂肩,服饰简单,衣纹流畅。应该算是大唐风采的序曲。
 
2.文献所及唐代画家的人物绘画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列为“国朝神品”的擅长“人物”、“写真”、“高僧”、“士女”的画家有吴道玄、周昉、阎立本、尉迟乙僧、韩幹、张藻、薛稷等。
  唐代知名画家的作品存世不多,还有一些后世摹本。这次在故宫和国家博物馆看到的唐代画家的绘画作品摹本或复制品,可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故宫文华殿的“林下风雅”历代人物画特展,是第二期,所谓“林下风雅”是对应第一期“庙堂仪范”的,“林下”既是环境,也是心境,人物都处在特定的环境,都有不同的心境。“林下”不是“庙堂”,也不是“江湖”,可以自然自在,可以无所拘束;“风雅”不是“仪范”,也不是“疯狂”,无须正襟危坐,是行为举止、访谈话语不落俗套,“风雅”要有文化底蕴支撑,不应是故作风雅。
 
阎立本的《步辇图》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二)
图302《步辇图》(复制品局部1)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二)
图303《步辇图》(复制品局部2)
  故宫午门敦煌特展,在展品说明中推测此卷是有初唐风格的北宋摹本。作品是长卷的形式,高尺许,画面长度二尺有余。画面描述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故事,尺幅虽然不大,但是对人物表情动作服饰衣纹的描绘,一丝不苟。画面中人物身形大小,既符合常理,又能体现地位的高低,太宗端坐辇上,身材健硕,有皇帝的威严和至高的地位,属于“大号”;对面的官员、使者、翻译,身材中等,毕恭毕敬,属于“中号”;抬辇、打扇、举伞的宫女,在画面中的地位处于底层,身材娇小,属于“小号”。
 
佚名《唐代名人画卷》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二)
图304《唐代名人画卷》(复制品局部)
   国家博物馆古代服饰文化展的这件作品也是长卷形式,复制品,高尺许,长度不详。展开部分有四位名人: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壹,每一位人物先是用篆书或隶书做的“人物简介”,然后是人物像,可能是遵循“左图右史”的习惯。人物面部描绘比较细致,动作都是半侧身持笏肃立,腰间佩饰各有不同,人物腰带以下身形略短,身材比例不太谐调。
 
陆曜《六逸图》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二)
图305陆曜《六逸图》局部之陶潜 
   故宫文华殿“林下风雅”展出的《六逸图》,是唐人工笔人物画的重要代表作,咫尺之内,人物形象高古,线描着色,十分写实,从其中“陶潜葛巾漉酒”一节,我们可以观察到,此时的陶渊明应当是久归田园了,他坐在蒲团上,裸背袒腹赤足,与小童一起神情专注地滤酒。他头顶微谢,稀疏的头发在上面绾了一个小髻,从五官、胡须、面部皱纹到衣服、器物,线条稳重、凝练,着色似有似无,如同后来的浅绛山水。画中有一长卷,是陶渊明的《饮酒》诗,旁边还有笔和墨,这就点明了画中人的身份。长卷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无…”。基本抄录了全诗,只是最后两句有点特别,“此中有真意”一句涂掉了“中有真意”,或许是表现陶渊明正在酝酿修改诗句,或许是后人因其有避讳字而涂抹掉了;“欲辨已忘言”一句,此处将“忘”字写作“无”,“言”字则隐于画卷未展开的部分。
 
五代周文矩《琉璃堂人物》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二)
图306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局部)
 
 故宫文华殿“林下风雅”展出的这件作品,有宋徽宗的瘦金书“韩滉文苑图”。展览说明中说是五代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这幅画比较有名,不管是唐代的,还是五代的,距今天都很久远,不少文学类书籍都借这幅画作封面或插图,影响也比较广泛。画中人物应该是唐人造型,自不必言,四位文人表情严肃,好像在冥思苦吟,面部描绘认真细致,画中墨线呈现两种风格,一是松针、石纹的线条是刚劲的;人物衣纹的线条是柔弱的,或许是为了表现服装材质的柔软性,刻意为之。
 
3.初唐的敦煌壁画
   敦煌的唐代壁画信息量十分丰富,勾染手法十分熟练,线描手法在诸多画面中十分突出。壁画由于实用的目的,一般尺幅较大,显得气势恢宏,足以撼人心魄。故宫午门敦煌展览中对敦煌壁画的创作步骤也有简要介绍:一是起稿,有直接起稿、小稿放大、粉本剌孔三种方式;二是着色,主要色彩是紫、青、朱、绿,(或为绿、红、青、黄);三是勾线,主要是补描细部,画好“定形线”。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二)
图307莫高窟《夜半逾城》临本局部(李其琼先生临)
  故宫午门敦煌特展的李其琼先生这件临摹作品,画面主体骑着高头大马,前有天人乘龙引路,后有飞天御风而行,下面四位天人扛起马腿奔跑,四周是祥云紧随,一众人等衣带飘扬飞舞,动感十足。
 
4.盛唐的敦煌壁画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二)
图308莫高窟盛唐壁画《供养人像》临本局部一(段文杰先生临)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二)
图309莫高窟盛唐壁画《供养人像》临本局部二(段文杰先生临)
  
故宫午门敦煌特展的段文杰先生这件临摹《供养人像》,描绘的不是神仙世界,是盛唐时代贵族的时尚生活,展现了大唐风采,展现了长安时尚,代表一个时代审美趋向。不厌其烦地梳理出的高耸发式和华贵头饰,精心粉饰的玉面朱唇和精巧面饰,缤纷艳丽的服饰,眉形。
 
5.中唐的敦煌壁画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二)
图310《反弹琵琶》局部(高清复制)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二)
图311《腰鼓舞》局部(高清复制)
  
故宫午门敦煌特展的《反弹琵琶》与《腰鼓舞》都是音乐舞蹈题材,虽然在展厅里是两幅画,实际当为相同场景,相同氛围,相同的人物造型,给人以相同的审美感受。《反弹琵琶》画面中心人物体态丰满,舞步轻盈,衣带飞扬,最有特色的是将琵琶“置之脑后”弹奏,有别于正常的演奏状态,增加了难度,吸引了“观众”。画中人物,细眉长眼,口若含朱,手、足、耳轮用绛色(或为赭石)勾线,多数线条都用墨线,对人物表情神态,对舞者舞步的刻画,对乐者手部结构及动作的刻画,对服饰、乐器的刻画都是准确到位的。画面着色也就是三、四种,石绿用之不多却比较抢眼,浅黄色用于提亮画面却不炫目,浅淡墨色使画面显得稳重。此外,舞者后面的帷幔用浓淡墨色表现了明暗关系,前面的栏干表现了前后的透视关系。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二)
图312《普贤图》局部1(李冰凌先生临摹)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二)
图313《普贤图》局部2(李冰凌先生临摹)
 
故宫午门敦煌特展中李冰凌先生临摹的《普贤图》,画中人物细眉长眼,体态丰盈,衣饰华贵,墨线勾描细如游丝,画面中赭、红、黑等深色占的面积小,绿、蓝、白等浅色占的面积大。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二)
图314《文殊图》局部1(李秀华先生临摹)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二)
图315《文殊图》局部1(李秀华先生临摹)
 
故宫午门敦煌特展中李秀华先生临摹的《文殊图》,风格、技法与《普贤图》相同,画面中大狮子形象比较突出,很容易让人想起一句俗语:“狮子大开口”。
 
6.五代的敦煌壁画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二)
图316《女供养人像》局部(欧阳琳先生临摹)
 
故宫午门敦煌特展中欧阳琳先生临摹的《女供养人像》,人物面部丰腴,细眉入鬓,面饰类似金钿花黄,头上插满了类似金叶的装饰,服饰绘就精美的花卉图案,对雍容华贵的表现比唐以前増加了许多。
 
 
7.唐代雕塑与仿唐蜡像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二)
图317唐代彩绘俑
  故宫午门敦煌特展中这一组有陶俑,有木雕俑,高度只有20多厘米,比例匀称,形象生动,人物的服饰和着色,对人物画创作有重要参考作用。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二)
图318唐代少女雕塑像1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二)
图319唐代少女雕塑像2
  
国家博物馆古代服饰文化展中这两尊少女像,个头都不大,面部造型风格相似,细眉凤目,两腮丰润,秀气端庄,发髻高耸,一丝不苟。头发高绾女子,主要是头像;双髻女子是全身像,衣纹腰带也交代的清清楚楚,与壁画的风格也是有呼应的。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二)
图320莫高窟《菩萨立像》(何鄂先生临摹)
  故宫午门敦煌特展中何鄂先生临摹的《菩萨立像》,对比《莫高窟》图册中原尊照片,发现何先生在复制时十分注意尊重原作,而且对损坏了的左手进行了复原。俗语云:真佛只说家常话。站在此尊面前,不会因其庄严,令人敬而远之;却会因其骄嗔的神态,让人感觉是身边的一位朋友。这对于人物画的临摹与创作也是一个重要启示。
 
 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二)
图321仿唐贵女人蜡像
   国家博物馆古代服饰文化展的贵妇人蜡像,是当代人从服饰的角度对唐代生活的理解和再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