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四)

标签:
人物画文化艺术随笔于长水 |
分类: 绘画艺术 |
----2021年10月3日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四)
五、明清时期
1.文献所及明代画家的人物绘画
徐沁《明画录》载:明代的人物画家有张玘、吴伟、仇英、尤求、李士达、曾鲸、张翀、陈洪绶等73人;另记,明宣宗“尤工绘事,山水人物花鸟草虫并佳”,杜堇“人物亦白描高手”。唐寅更是人们熟知的“知名”画家了。
仇英的《竹院品古图》
图501仇英《竹院品古图》
仇英是明代有名的人物画家,以前知道他的作品是《汉宫春晓》,这次故宫文华殿“林下风雅”展出的仇英《竹院品古图》,是一套大册页中的一幅,画中以屏风为界将画面分为内外两部分,屏风之内三位雅士品茗、赏画,案上、地上摆了各式铜器,几个小童、侍女一旁伺候着;屏风之外一个小童烹茶,一个小童备棋,还有还两只小狗打逗戏闹,一派富贵人家安逸的生活状态,与隐居山林、超然出世的潇洒是两回事。从技法上可以说是匠心独运,细致入微,着色丰富、雅致。
杜堇的《古贤诗意图》长卷
图502杜堇《古贤诗意图》局部1
图503杜堇《古贤诗意图》局部2
这次故宫文华殿“林下风雅”展出的杜堇《古贤诗意图》,也是“左图右史”式的安排,先诗后画。从这一节“饮中八仙”看,题诗书法是赵体风格,绘画技法主要是白描。画面共有十个人物,构图比较满,也有聚散、顾盼、呼应的关系。酒后的“八仙”姿态各异,从右到左形成了画面的下半环,骑马回首者自是“知章”,侧卧醉眠者当是“李白”,席地望天者应是“宗之”,露顶挥毫者必是“张旭”,佛前握杯者应是“苏晋”,席地回首者似是“焦遂”,挺胸直立者应是“左相”,擎杯回首者当是“汝阳”,其中有由目光对视形成的两组顾盼关系,一是“左相”与“宗之”,一是“苏晋”与“焦遂”。另外两个人物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是“左相”身后的斟酒小童,更能突出“左相”的身份;一是画面中央吸引了“知章”和“汝阳”目光的推车老汉,三者又构成了画面的上半环,使整个画面浑然一体。我们对画中人物的推测是依据杜甫诗中的描绘,也是因为画家通过对杜甫诗作的深入理解,对人物特征的提炼和概括之后创作出的人物形象,才会让我们得出这样的推测。
黄宸的《曲水流觞图》长卷
图504黄宸《曲水流觞图》局部
兰亭雅集的故事是文人绘画的一个重要题材,明人的这类画也很多,这次展览就有黄宸的《曲水流觞图》和文征明的《兰亭修稧图》,此外,今年五一假期在清华大学博物馆还看到一件黄宸的《兰亭修稧图》。黄宸这两件作品虽然命名不一,但内容雷同,基本构图、环境、人物位置、技法都基本一样,题字也相同,是“万历戊子暮春之初,长啸生黄宸写”。两件作品在细节上也有不少差异,明显的一处差异,在清华展出《兰亭修稧图》卷首有一方白文印章“汉徵君後”,故宫展出的《曲水流觞图》卷首没有盖印章;同时,故宫展出的《曲水流觞图》卷末有一方朱文印章“清玩草堂”,清华展出《兰亭修稧图》卷末没有这方印章。两件作品虽然如此相似,但不能简单地说谁伪谁真,也不能说谁是谁的摹本,一位画家在同一时间创作两件相似作品可能性是很大的,两件作品可能有共同的蓝本,或者画第二件作品时参照了第一件作品的构图,细节之处还是有所发挥的。
文征明的《兰亭修稧图》
图505文征明《兰亭修稧图》
文征明的《兰亭修稧图》尺幅不大,但是显得金碧辉煌,后面还临写了完整的《兰亭序》。展览介绍中说,作品使用洒金笺,采用小青绿山水的技法。画面对“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和“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环境、景物描绘很到位,而“列坐其次”的文人雅士们都只是点景的小人儿。
李士达的《虎溪三笑图》扇面
图506李士达《虎溪三笑图》
“虎溪三笑”的故事,傅抱石先生也曾画过大条幅,这次故宫文华殿“林下风雅”展出的这件李士达“虎溪三笑”是泥金扇面,画面三个人物的表情不是前仰后合的开怀大笑,而是斯斯文文的微笑,辅之以双手抬起、十指开张欲作鼓掌的样子,人物衣纹用浅淡的线条勾勒;背景的古松、小桥都用浓密的线条表现,这样前景人物更加突出了。
张风的《渊明嗅菊图》
图507张风《渊明嗅菊图》
故宫文华殿“林下风雅”展出的张风《渊明嗅菊图》,尺幅不大,笔墨构图都比较简单,画上题字:“采得黄花嗅,唯闻晚节香;须令千载后,想慕有陶张。上元老人写渊明小炤,庚子。”画上印章有“张大风、大风堂、大千好梦、世纲审定、善孖心赏、球图宝骨肉情”。
陈老莲的《观画图》
图508陈老莲《观画图》
陈老莲是明代人物画知名画家,这次故宫文华殿“林下风雅”展出的《观画图》,虽然不能说是陈老莲的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却也能体现出其独特的绘画风格,人物造型高古奇特,拙不见巧,技法上以勾染为主,皴法运用较少,有时或以线代皴,面部和衣服的染色都不是简单地平涂,而是考虑了物像的凹凸、深浅、浓淡。
陈老莲《西园雅集之前段》
图509陈老莲《西园雅集》局部1
图510陈老莲《西园雅集》局部2
图511陈老莲《西园雅集》局部3
西园雅集同样是文人绘画的重要题材,这次故宫文华殿“林下风雅”展出的《西园雅集图》就有好几件,最令人关注的是陈老莲与华喦跨越时空合作的《西园雅集图长卷》。画上有华喦题字,画后面附陈老莲一件手札、最后是袁寒云的题句。
陈老莲的手札内容如下:
分衭后倐踰十月,衰病豗隤,日甚不堪,一江之隔,竟阻良晤,每念故人,临风唤奈何也。命画小卷,寤寐在胸,粗作规模,旋作旋辍,近来目眩手战,不能持笔,大都与此卷作未了缘矣。邮寄知己,聊践频行之订。他日得竟此图,固所深幸;不尔,藏之箧中,以见我两人之交好,然讷不欺笔墨之约,虽不能终,亦不留身后遗憾耳。手封素简,涕浃随之,珍重起居,再图托臂。缕缕不悉。菁莲盟长兄,小弟陈洪绶顿首,八月廿九日。
这里主要是说明了陈老莲与“菁莲”关系很好,原请绘长卷,由于个人身体原因不能完成,只好将半成品邮寄“菁莲”。从画中看,陈老莲只完成了画作的约三分之一,给后人提供了一个机会,为华喦续画埋下了伏笔。
2.几个展览涉及到清代画家的人物绘画
关于清代的人物画家,本人从文献中还没有找到集中明确记载,从2017年北京画院“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展、2020年国家博物馆“妙和神形”明清肖像画专题展览、2021年“林下风雅”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等展览中清代画家做个简单梳理,除了佚名画家之外,有禹之鼎、华嵒、顾见龙、黄慎、冷枚、费丹旭、金农、朱鹤年、濮森、王素、改琦、虚谷、陈书、叶衍兰、杨鹏秋、任伯年等。
华喦《西园雅集之后段》
图512华喦《西园雅集》局部1
图513华喦《西园雅集》局部2
图514华喦《西园雅集》局部3
华喦在《西园雅集图》的最后有几行小字题识:
雍正乙巳夏,偶散步至秋声馆,主人出所藏名公妙染数馀十轴,纵思饱观,爽爽如游清凉境也。中有陈老莲《西园雅集图》一卷,方构至孤松盘郁处时,老莲已疾笃,不克写完其图矣,惜哉!此卷流于尘市,而符子邂逅求得之,因乞余续成以全雅事,余亦欣然乐为之也,但墨笔精良有愧前人,若开生劈秀,当与颉颃高下,则吾又未敢竟让也。新罗山人华喦识。
题识中说明了华喦与“符子”的友好关系,“符子”持有陈老莲的半成品《西园雅集图》,请求华喦续画完成,华喦在题识中表示了谦虚,也表达了自信,敢在前人的画作上续画需要一种勇气。还有一个关键信息,就是两位画家绘画的分水岭是画中的“孤松盘郁处”。
石涛的《人物故事图》卷
图515石涛《人物故事图》之披裘翁
图516石涛《人物故事图》之石户农
故宫文华殿“林下风雅”展出的石涛《人物故事图》手卷,放在一进展厅就能看见的位置。石涛是有理论有实践,为后人推崇的一位画家,这件作品是写意的,笔墨酣畅,浑然天成,人物不是点景,而是主角,山水成了人物的陪衬环境。
王树穀的《人物故事》
图517东坡玩砚图
图518濂溪爱莲图
禹之鼎的《右军题扇图》
图519禹之鼎《右军题扇图》
故宫文华殿“林下风雅”展出的禹之鼎《右军题扇图》,青绿工笔,画家自言是仿刘松年笔意。右军题扇是书法史上一个有名的典故,人物自然是描绘的重点,画家还是采用全景式的构图,注重了人物与环境氛围的结合,树木、花草、溪水、山石、器物等等都进行精心细致地描绘;四个人物分为三组,形成了比较平衡的构图,右军执笔挥毫,对面的老妪穿着朴素的带着补丁的衣装,挎着竹篮,面带恭敬、欣喜、满意的笑容,与右军保持着一定距离,两个小童,一个服侍右军,一个溪边洗砚。人物衣纹,线条流畅而且注意了轻重变化。
费丹旭《郭文举隐居图》
图520费丹旭《郭文举隐居图》
故宫文华殿“林下风雅”展出的费丹旭《郭文举隐居图》,采用了写意兼带工笔的技法,人物面部五官、须发都是细致地勾勒着色;衣服、饰物、山石、树木及远景则是逸笔草草,一挥而就。
3.沈宗骞的人物画理论与实践
沈宗骞《芥舟学画编》有“传神”画法专论,如:“用笔之法,须相其面上皮色,或宽或紧或粗或细或略带微笑若与人相接意态,然后商量当以何等笔意取之,则断无不得其神者。”又如:“作者能以数笔勾出,脱手而神活现是笔机与神理凑合,自有一段天然之妙也。”概括而言,可为“做到工夫纯熟,自然心手妙合,形神逼肖矣。”
沈宗骞的《归去来辞图》册页
图521沈宗骞《归去来辞图》册页1
图522沈宗骞《归去来辞图》册页2
故宫文华殿“林下风雅”展出的沈宗骞这套册页,相当于是为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做的图解,类似连环画的形式。画家注重人物画与山水画的结合,将人物置于田园山野之中,与陶渊明的文意十分贴切。画面以白描为主,墨笔勾线比较流畅,辅之以点染皴擦,人物五官极简,却能抓住人物的表情神态,不用精工细作,自有天趣,这是对画家自己“心手妙合”绘画理念的最好注解。艺术家能够做到理论与创作的统一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