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参观人物画相关展览的随笔(一)

标签:
人物画敦煌文化艺术随笔 |
分类: 绘画艺术 |
2021年国庆假期,到北京参观展览,用了一个上午,在故宫看了两个展览。打着伞走到国家博物馆,稍微休息一下,吃了自备午餐,走马观花似地看了七八个展览,直到闭馆。在返程的车上就开始回味,觉得有必要将参观展览的思绪梳理一下,有必要对几个展览中关于中国人物绘画的资料梳理一下。
本次参观的几个展览如下:
故宫午门,“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
故宫文华殿,“林下风雅”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二期
国家博物馆,“摩崖上的中兴颂”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展
国家博物馆,“承先启新”中央文史研究馆建馆70周年书画展
国家博物馆,“百花齐放”北京画院创作与典藏精品展
国家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礼和万方”商周青铜鼎特展
国家博物馆,“殊胜大足”大足石刻特展
国家博物馆,“心中有人民”刘文西作品展
国家博物馆,“祈福迎祥”民间年画展
几个展览各有侧重,虽然展品中有的是绘画、雕塑等实物原作,有的是后人临摹或托名仿制的,有的是采用现代数字技术高清喷绘复制或立体还原式复制的,但是,从参观学习的角度来说这些都是有益的,在能很短的时间内一下子浏览这么多资料,相当于翻阅了半部“极简”的中国人物绘画史。
一、先说两句
中国人物画,如果追根溯源,可至史前岩画。在石器时代,彩陶纹饰中已经有人、鱼、日、月等图样。在青铜器时代,精美的饕餮纹等青铜纹饰,也可以看作是人物画的元素,在“商周青铜鼎特展”大盂鼎的纹饰中就有这样的发现。到了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的人物画就已经成熟了,人物形象的概括性、生动性比较突出,人物与场景的融合比较和谐。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1.关于顾恺之
顾恺之是晋代画家,也是画史上比较早的著名画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多才艺,尤工丹青,传写形势,莫不妙绝。”又载其论画:“四体妍媸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故宫历代人物画特展今年办了两期,在第一期展出了宋人摹本顾恺之《列女图》长卷和《女史箴图》长卷,画作细线精描,衣带飞扬,或称其为高古游丝描。王铎在《列女图》后题跋:“顾虎头画岿然独存人间无二”,认为这就是顾恺之的作品。而从《女史箴图》上题写张华的文辞中,“慎”和“玄”两字各出现两次,均有缺笔,当是宋代避讳字,“慎”字是避宋孝宗圣讳,“玄”是避宋太祖始祖圣讳,这应是鉴定为宋人摹本的重要依据。我们看不到顾恺之原作,能看到的宋人摹本也很珍贵,可以间接领略顾恺之的风采。
故宫文华殿的“林下风雅”历代人物画特展,是第二期,所谓“林下风雅”是对应第一期“庙堂仪范”的,“林下”既是环境,也是心境,人物都处在特定的环境,都有不同的心境。“林下”不是“庙堂”,也不是“江湖”,可以自然自在,可以无所拘束;“风雅”不是“仪范”,也不是“疯狂”,无须正襟危坐,是行为举止、访谈话语不落俗套,“风雅”要有文化底蕴支撑,不应是故作风雅。
2.魏晋彩绘木板、彩绘砖
图201 魏晋彩绘木板《五男侍》与《五女侍》
故宫午门敦煌特展的魏晋彩绘木板、彩绘砖是原汁原味的真迹。这两块木板不是很大,彩绘却很细致,从构图上看,五男侍队列比较整齐,间隔相同,中间一人手持像是手鼓的东西,其他四人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很恭敬的样子;五女侍前四位站成一排,最后一位像是匆匆赶来,头发散开,好像来不及梳理,画面呈现了聚散关系。从技法上看,已经很成熟了,用墨线勾勒人物轮廓,然后平涂颜色,人物五官、胡须、发式、衣纹都交代的很清楚。
图203魏晋彩绘砖《椎牛图》
彩绘砖描绘了当时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墨线勾勒为主,红色勾边和点缀衣服、灶火,造型概括,笔调轻松,有点逸笔草草的意思。《炊事图》中灶火未加勾勒,是用红笔直接划出,好像是后来的没骨画法。《椎牛图》中男子牵着牛鼻子用力往前拉,牛则用力往后坐,牛与人角力的场景可谓活灵活现。
3.
“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展品中的复制品有两种方式,一是专家临摹,既是对原作的忠实再现,也有个人的理解和情怀;二是现代数字技术高清喷绘,对原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准确还原,只是缺少一点温度。
故宫午门敦煌特展的《降魔感道》,这是整个画面右下角的一个局部,画中人物体态饱满,线条丰富,直线与曲线、粗线与细线、墨线与白线交织在一起,用色有暗红、石绿、白色,整个画面色调偏暗。
故宫午门敦煌特展的《鹿王本生故事》,这是一个九色鹿的故事,多年前还曾拍过一个动画片。画面人物、骏马、山峰等造型与汉代画像石类似,注重人物、衣带、骏马的外轮廓线条的流畅,身体基本比例关系适当,主要人物飞扬的衣带上略作纹饰,人物身体用两种颜色平涂,画面用色主要是黑、白、石绿,背景色是赭石色,整幅画只用四种颜色。画中三匹骏马的体态、动作、大小基本一致,绘制时可能有模板。
图206莫高窟《菩萨与飞天》临本(欧阳琳先生临)
故宫午门敦煌特展的欧阳琳先生这件临摹作品,画面主体高鼻深目,面部丰腴,手势柔美,细腰赤足,披肩飞扬已如“吴带当风”。
我们看到的虽然不是原作,但是,与敦煌壁画朝夕相处的老先生们的笔下,再现壁画风貌,表达了对壁画的见解。
图207莫高窟《禅定坐像》(杜永卫先生临摹)
故宫午门敦煌特展的杜永卫先生临摹作品,端端正正的一尊塑像,头饰、服饰非常简单,体态非常安稳,对于眉梢、眼睛、嘴角几处部位的恰当处理,呈现出自然流露的微笑,似乎是在倾听对面人的谈话,似乎是沉浸在思考中的欢喜,也会使人们的注意到这个微笑。
图208莫高窟《释迦说法》局部(高清复制)
故宫午门敦煌特展的《释迦说法》,画面基本对称性充满式构图,主体居中,辅者环绕,较多使用粗线条,或者叫作“大笔触”,用色以石青、赭石、墨为主,背景色是白色。整个画面色调应属明暗结合,辅体均用暗色,主体在白色背景的衬托下更显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