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镜头

标签:
花样年华空镜头何大草拳 |
分类: 读书笔记 |
几部电影
进入九月,感觉时间“哗”一下倾倒了大半,白花花毫不吝啬一古脑倒进历史的长河里,从此,山不转水转却再也与它们不见。不知觉到了“2022”下半年,回头看不过是一瞬间的事。虽然每一天都在重复昨天又昨天的日常,譬如,晨练早饭整理房间,午睡做饭散步晚安。有时觉得时间无涯,有时又惊叹时光如梭。拿什么来抵抗岁月衰败,看书写字听书看电影逗猫,宅在屋内做有兴趣的事,未觉枯燥寡味。偶尔会朋友出门远游,算是平淡生活的一抹调剂提亮,而非主色。
这个夏天一古脑追了好些电影来看,有的是旧影重温有的是想看而一直没看的片子,《滚滚红尘》《太太万岁》《无间道》《三轮车夫》《色戒》《红楼梦》《走出非洲》《美国往事》等。当困顿低落时,会像驼鸟一样把内心关闭起来,逃到另一个时空中,去看别人的故事去体验他人的生活。
在王家卫的《花样年华》里突然看懂了空镜头。话说,若干年后的某一天,张曼玉因给房东太太送船票,又回到原来的出租屋,顺便租下了曾经住过的那间旧房。她顺口问,隔壁房间现在住的谁?那里曾经有一位男人住进她的心房,是她生命中的匆匆过客。
房东太太说,现在的房客都不来往,与原来完全不一样了。此时,张曼玉站在窗前悄然落泪,前尘往事涌上心头。镜头扫到窗外一扇纱窗一朵寂寞的小花。屋外灿烂的阳光反衬着她灰扑扑的心情,张黯然神伤转身离去。
她前脚刚走梁朝伟后脚就进来了,碰巧女房东不在,他到原来租房敲门,借问某个旧房客的联系方式,实则他真正想打听的,是隔壁房间住的谁?可惜缘分还是错过,明明近在咫尺,偏是见不着。张曼玉带着个孩子就住在原来的房间。新邻居不知道,这个带着孩子的女人,正是梁千里迢迢从新加坡赶来要找寻的人。
镜头再一次对着窗外,梁也是满怀愁绪,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相同的画面不同的时空两番情愁。这空镜头两番出现,像国画留白,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物是人非。它是情感的停驻,一切留恋记忆定格在那里,再也不见。
一个时代过去了,属于那里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花样年华》属于那种间隔一段时间后,又可拿出来细细看的电影,每看一次有新的体会。类似的电影还有《重庆森林》《阿飞正传》。侯孝贤的《悲情故事》《海上花列传》。李安的《饮食男女》《卧虎藏龙》《一代宗师》。《滚滚红尘》《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有的故事情节并不十分突出,如散文扬扬洒洒,却兜兜转转围绕一个主题,千回百转绵里藏针用电影的语言烘托出一些氛围,寥寥二三句对白,“扑通”一下叩中你的灵魂,让人嗟叹,人生乃不过如此。
进入九月跟随而来的秋,终于姗姗来迟,早晚的风些微有了些凉意,但仍欠大地一场雨,万物干涸。今年的梧桐要不好看了,黄未曾金黄,却籁籁枯落。想来,等待有时不一定会迎来硕果累累,有时也会成为一场空。书法老师说,写字要力送笔端,笔笔到位,这需要时间慢慢体会打磨。银杏金黄,不是一刹那的事,从裙边焦黄渐染至整片扇页,天时地利兼具,才能在深秋看到一树金黄,黄金铺地。
两本书
上月末,在某直播间跟风抢了一套书,何大草的小说《拳》和《春山》。原谅我孤陋寡闻,竟不知何大草何许人也,再说一个作家叫这样一个很不文学的名字,于是对手上两本小开本的书也并不上心。每晚临睡前翻两页《春山》,断断续续不明所以。等到终于拿起《拳》来看,不看不知道,看完当下百度了有关何大草(原名何平)的相关资料,才知道有眼不识泰山。何大草,本名何平,四川人,有"普希金一样眼神"美誉之称的作家。
《春山》,是一本写唐代诗人王维最后岁月的小说,书名根据他的诗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而命名。相比《春山》更喜欢这本说武的小说《拳》。小说不猎奇也没什么大起大落的情节,阅读时你甚至不知觉这是一本小说,刚开始还当作者自传看,等到某些巧合出现的时候,才恍然明白,这是一本好小说。借作者自己的话——《拳》,无论是武,抑或算是文,都应该是一部缅怀之书。缅怀青春,缅怀“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也缅怀从古老年代绵延至今的某种神秘感。
好久没有看到如此纯粹的小说了。
故事发生在那个自在明媚阳光通透的八十年代。故事地点:成都。人物:“我”,成都某大学历史系一名学生。另有室友:老鲁老王。老鲁已婚,其人雄伟壮志,是毕业后安家成都,在前蜀皇帝王建墓下做个管理员,老婆孩子热坑头此生足矣。室友老王,父母印尼华侨,自幼香港长大。他的愿望,是毕业后到美国与女朋友团聚,定居美国。故事正由老王引起,此老王一身孤胆又有几分侠气,箱子底有一双拳击手套,会一点西洋拳。在校期间,他最看不惯吃食堂不守规矩的插队男生。凡有不服者,拳头侍候,一记老拳打过去,就问你服还是不服。
有拳头的地方自然就有了江湖,至少离江湖不远矣。用拳头解决问题,当然会引起另一只拳头应战。天文物理系夏晓冬,出生武术世家,以世家武术弟子身份约老王一决高下,不想马扎还没站稳,就吃了西洋拳的败仗。
一拳定输赢,赌者不服。此后夏晓冬四处拜师,弃武追拳。校园外小森林里悬一沙袋,苦练三九,誓要再决一战。故事渐入佳境,引出江湖中人问海禅师。“问海”果如其名,茫茫人海何处可问。“我”找寻问海的过程,就是小说精彩之处。也是我对何大草倾慕崇拜所在。
寻找问海禅师只是小说的一个引子,而不是目的。个人以为作者要写的是一群人,而不是一个。通过对成都风物古迹,随处可见的大碗茶,市井小巷街肆酒楼的描绘,写出了生活在古蜀成都这块土地上百姓众生的精神之气,也可说是一种隐匿的“武”气,不霸悍、不张牙舞爪,沉稳劲道,进可攻退可守,眨眼之间又千变万化。
小说结局,仍是一拳定输赢,但这一拳不是西洋拳而是中国武术。这一拳出自一个很有讲究的禅诗,而悟到这禅意的人正是,问海禅师。
一指见明月
一月见春山
春山藏千山
千山归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