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中的乐趣——‘不禽二毛’是个啥?
(2024-05-27 15:38:10)
标签:
2024古文观止学习不禽二毛 |
分类: 说学逗唱 |
如果不是读到《子鱼论战》,我都不会记起来,好多年前,曾经在哪儿看到过‘不重伤,不禽二毛’这句话。依稀记得,当年对‘不禽二毛’四个字的组合非常不解。因为这样深刻的不理解,所以,这几个字在脑海里留下了印象。
在读完《子鱼论战》之后,我终于明白了。
首先,应该是在学《论持久战》的时候,看到或是听到过这句话的引用。因为其中,毛主席引用这个故事批评过在战争中对敌人讲仁义的举动。
其次,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受伤的士兵不要进行补刀,不要抓那些头发花白的老兵。‘禽’在这里通假‘擒’;‘二毛’指头发花白的人。
整个故事讲的是楚宋两国在泓水的一次交战。楚国要过河攻打宋国。宋襄公作为商王后裔,秉持仁义礼智信,一定要等楚国士兵全部过河,排兵布阵之后才开始吹响战斗的号角。而且要求士兵‘不重(chong,二声)伤,不禽二毛’。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宋襄公本人也因为此战送了性命。
其实,很早我就发现,许多文章中会引用一些成语或是典故来开论题或是做论证。如果是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一些文字,我大概也能囫囵吞枣式的理解一二。但遇到这种相对生僻一点的典故,就两眼一抹黑,不求甚解过去了。如今想起来,其实,这些被引用的典故往往才是文章最核心所在。如果不理解这个典故,这篇文章也算是白看了。
突然想起前些天,在跟朋友们欢乐分享外国人学中文的艰难时刻时,我还说呢:唉,这些可怜的老外,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他们估计学到生命的尽头也难以企及一二。而现在,我只想把这句话转送给已然是‘二毛’的自己。真的,中文的博大精深,我这辈子到头大概也就只能在门口徘徊了。
前一篇:《古文观止》中的乐趣——缘起

加载中…